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个人》是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引发了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暴行下人性的反思。本文从悲剧理论角度,分析了《第十个人》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5.
7.
8.
9.
江善敏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8-69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座丰碑的《雷雨》,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通过曹禺的阐述,可看出被作者称为剧中的第九个角色——“雷雨”才是真正的主角。自然现象的雷雨和雷雨的象征意义构成其完整的统一体。由此,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对人性的洞察。 相似文献
10.
周斌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4):8-13
20世纪新文学发展第三个十年(1937-1949)的中篇小说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上,都表现出新的特色和多元化趋向;特别是一些成功之作在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上的通俗化追求,使中篇小说开始为一般民众所了解和接受;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已逐步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和发展方向。这种新的转变和新的趋向,对此后的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15.
16.
布鲁斯巴顿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06,(7):56-56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18.
赵荣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5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餐饮业经历了"三个十年"三大步的历史性跨越,时下则开始了第四个十年的进步。"大众餐桌"品质的不断提升与社会餐饮市场职能与机制的健全发挥将是新十年主题。社会平民大众需求的份额将会持续扩大,伴随的是消费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奢侈消费与政府公务畸形埋单将得到一定遏制。新十年大众饮食生活品质提高的社会保障是脆弱的,社会餐饮良性发展的阻力大。建议餐饮人积极因应2012年12月以来餐饮市场的异动,将"大众餐桌"作为大事业的重点,理性经营,拒绝假货和野生动物,切实推行"光盘行动",积极倡导进餐文明。 相似文献
19.
20.
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讲述的了一个善良人性的故事:童养媳王葡萄将被错判为恶霸地主的公公从死刑场上背回,并将他藏匿于红薯窖中长达数十年,历尽艰难困苦精心赡养老人直至他寿终正寝.其中,整部小说的三分之一情节都在描述葡萄的公爹孙二大被错判为恶霸地主继而被执行枪决的情节.这一情节也正是本文集中讨论的主要内容,这一情节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整部小说的破题,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