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中和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侃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5-68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辩证思维为主干,以中和思维和直观体验思维为两翼。中和思维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思维立场的选择和思维的目的。中和思维渗透于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和思维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和《周易》的思维传统,它对于当前社会也具有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综合"与"中和"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特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综合"与"中和"思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综合思维与中和思维有助于国家战略方针进退有度,避免忽"左"忽右,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国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4):135-137
字形文化研究是通过对古汉字形体构造保存下来的信息的研究,进而揭示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思维的角度看,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天命观、等级伦理观、诚的哲学观、中和审美思维上都对汉字的构形思维有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7.
8.
世界各种文化群体之间既有共性的规律 ,也有着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问题的习惯方式和方法。思维方式因人而异 ,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好 ,英美人抽象思维较好 ;中国人综合思维较好 ,英美人分析思维较好。 相似文献
9.
10.
经历一段曲折后,中国书法又向继承传统的方向回归。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关学的中和之关。分析书法中和之美的形成与表现形式,阐述中和之关对书法学习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继承传统。 相似文献
11.
权麟春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3):30-33
孔孟之道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方法原则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尤其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汤广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2):7-11
本文着力探讨蔡元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蔡元培认为,中庸之道具有中华民族性,三民主义是中庸之道在新时代的运用;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之道运用在学术文化上就是兼容并包,中西文化可以融合。 相似文献
14.
张永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6-8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是个人永远不被发现。鲁迅从西方文化中将个性主义引入中国,他终生是一个坚定的个性主义者,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高小序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9(5):14-17
《中庸》倍受古人推崇,其思想精华仍被世人运用,其精髓在于三“高“:高尚道德是其立世之本;高度自律是其存世之魂;高雅风度是其行事之道. 相似文献
16.
卓希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皎然是有唐一代为数不多的诗论家之一,他在其诗歌论著《诗式》中较为系统、深入地探索了诗歌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中和为美、追求适度的艺术辩证观,这一观点使他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诗学问题,且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诗歌审美理想的艺术主张,深入地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规律。本文围绕文与质、自然与至丽、至苦与无迹等诗学问题,从“济不足”与“泄过”这两个方面阐发皎然中和之美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道思想是世界各大文明共同关注的思想之一.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从二者之间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这一共通思想论述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更好的理解二种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消除文明间的对立和隔阂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其“实效性”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道德不仅不适应价值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要,而且也严重忽视了发展中的个体所应有的利益要求,使道德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适然”道德。 相似文献
19.
陈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92-96
中庸之道必须由中庸之“德”来开启,而中庸之“德”展开为一个由浅而深、由疏而密的动态过程:由修道者“智仁勇”之“三达德”、到君子在“诚之”过程中打开的“诚”、再到圣人无息的“至诚”之德。只有质素平淡,才能将声、色、文、采等一起接收,才能革去偏杂,而进至兼德之中庸境界。通过中庸之德,个体的生命才得以与流行的天命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