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同异反态势排序表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站在知识创新的基点上,从我国奥运发展和学校体育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联系理论,将“同异反态势排序表”应用于体育科学研究之中,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辉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2):48-48,49
本文通过论述Excel 2000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成绩管理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Excel 2000可以完成学生体育成绩中所有后期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等工作,表明了Excel 2000是一种非常适合基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管理、教学、科研中应用的统计软件,尤其应用在学生体育成绩管理方面,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年报>中的竞技体育统计指标为研究对象,对原有竞技体育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创新,完善以<体育事业年报>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统计指标体系,满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过调整、完善的竞技体育统计指标体系由体育人才、业余训练、运动成绩和竞赛计划4个一级指标组成.体育人才指标包括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3个二级分类指标;业余训练指标包括项目在训人数分布情况和各省业训情况2个二级分类指标;运动成绩指标包括世界比赛、亚洲比赛、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4个二级分类指标;竞赛计划指标包括竞赛计划执行情况和未执行竞赛计划情况2个二级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4.
沈定珠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546-547,550
健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SPA理论,提出了面向对象和面向目的的同异反健身体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鲍明晓 《体育科研》2005,26(4):22-29
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概念的分类、性质、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探讨,并在体育产业统计方面阐述国内外分类统计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了一套试卷自身质量自动评价分析系统,在体育测量、体育统计及其它课程的理论考试之后,对考试结果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该系统可以用于对每人和每科成绩的统计计算,同时也可以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为快速准确地评估试卷并使试卷设计更科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体育统计教材如何面向体育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体育统计教材和体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体育统计教材如何面向体育科研。指出 :体育统计教材要坚持两个基本点 ,即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结合读者实际 ;要强化统计思想 ;密切联系体育科研 ,适应体育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同异反评价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了同异反评价方法与技术在体育课评价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了体育课评价采用同异反方法的操作步骤 ,对体育课同异反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中外十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分类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十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类统计与描述,揭示了总成绩与速度类、跳跃类、投掷类、耐力类项目之间及各个分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此进行了中外比较分析,为我国优秀十项全能选手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统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统计思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分析了体育统计学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统计素质问题。进而从学科性质、理论要求和应用的需要等方面论证了体育统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应以统计思想为立足点 ,并阐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生体育学习行为与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指导大学生高效率地进行体育学习,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学习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细徽差别;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的特点,但教材被大学生普遍忽视,课前和课后均少阅读.课堂学习对象与方法单一,没有充分调动感官进行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课后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体育院校49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不是非常严重但不容乐观;城乡生源的差异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影响不大;男生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特别是行为不当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低落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山西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及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作用的认知程度,对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测试。得出结论:大部分同学不能有计划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制定自己的运动处方,不能科学、系统的进行体育锻炼,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分析了高校排球专项课与体育院系排球课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两类大学生对排球课的态度、需要、兴趣等异同,揭示了“两课”之间的结构程序、学生的认识程序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秋玲 《体育科技》2003,24(2):88-90
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手段、方法、内容、本质和运动负荷等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使体育工作者能更好地区别两者的异同点 ,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袁存柱  王颖 《体育科技》2005,26(1):70-73
通过自制问卷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来源、年级、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能力的关系密切;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和锻炼项目来看,海南省高校体育师资的专项设置基本合理;学生对体育课的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海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在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人群的适用性,比较该人群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专业类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方法:运用上述工具对1,740名体育院校大学生施测,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考察该工具使用的效度和信度,在检验测量恒等性基础上,进一步跨组比较分析专业类别和年级的差异,并对体育院校系毕业生、各年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平均数差异性检验。结果:二阶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各条目的因素负载在0.44~0.69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各分量Cronbachα系数在0.80~0.85间。各单样本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形态恒等,跨母群因素恒等模型可以接受。体艺类专业与非体艺类专业大学生在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上无显著差异,大四毕业生的水平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体育院校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当前普通高校学生无显著差异,但大四学生的水平显著低于九年前普通高校毕业生水平。结论:这一测量工具适用于测量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专业类别并不影响体育院校系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这进一步证明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一个与专业类别关联不大的概念结构。与同时期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体育院校系毕业生临近就业,生涯自我效能水平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现状与过去、国外状况不同。  相似文献   

18.
熊一  刘波  贾新丽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56-57,60
应用PWC170试验的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共350名学生的Vo2max进行了测定.运用生理学的方法对影响最大摄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指导体育课的教学和体育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审视当前体育教学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发现在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与促进体质增强、教师主导作用与对学生刻苦学习锻炼要求、特有教学规律的遵循、合理的必要的运动负荷安排、传统教学方法、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客观教学评价、体育教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等方面都与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了一些缺失。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正视修正,这对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延安大学2007、2008级学生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倾向,以便更好地促使大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中找到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大学体育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工作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