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这个高度来说,对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站在培养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健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问题,去开创学校体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认为学校在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作者还对德育教育如何贯穿到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任务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理论思维来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做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国之大者",就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  相似文献   

4.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党中央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应试教育现象做出的英明决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仅明晰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界中的地位,同时也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民族复兴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逐渐清晰,实现路径和方式日益明确,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史视角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国家独立、富强、民主、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面对当时特殊的世情和国情,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意识。是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堪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其核心要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界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即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四是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大历史观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战略上全面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  相似文献   

8.
自1840年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中国人民已经奋斗了170多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有了根本改变.经过第一个百年的不懈奋斗,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新中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能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最为根本的,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保障;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了新规定性的远远高于任何时代的民族的再次兴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世界在三种经济主权下都可出现民族兴旺,但中国只能在两种经济主权下实现民族兴旺。中国在地产主权下多次出现民族兴旺。中国在资本主权下面不能实现民族兴旺,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只能在劳动主权下面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劳动主权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让学生了解"中国梦"1.复兴梦。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高调提出并阐释"中国梦",表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小康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教育科学论坛》2013,(4):80-80
胡鞍钢:中国梦教育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现代化对全面现代化具有引领和支撑的作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国办发[2016]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国务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融为一体,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精神由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构成.爱国主义具有价值理性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理性.改革创新具有工具理性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工具理性.在大学中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中弘扬中国精神,促进中国梦实现要在理论学习中宣传中国精神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宣传中国精神的实用性,在教育改革中提高弘扬中国精神的实效性,在联系中增强弘扬中国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夙愿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具体目标、厘清了基本国情、开辟了崭新道路、揭示了强大动力、武装了政治保证、谋划了国际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8.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艰辛曲折的民族复兴史,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铺就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更加明确地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并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纲要"课教师要适应这一新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设计教学,抓住百年党史这一关键内容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从领导力量、前进道路、理论武器、制度保障、民族信心、物质基础等方面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点问题,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规律,坚定学生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决心与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可是归根结底是每一个孩子。离开了我们面前的生动的具体的孩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梦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教育的初心发生了偏移?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从教第一天的初衷和满怀的热情?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