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经历了从"零容忍"教育惩戒向"恢复性"教育惩戒的转变:"零容忍"教育惩戒凸显了"犯罪—惩罚"的教育惩戒理念,通过惩罚的威慑力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而"恢复性"教育惩戒则关注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强调多方主体间共同协商来修复伤害,最终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格。两种教育惩戒的理念思维迥异,但具有目的价值上的一致性,均为教育惩戒权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惩戒权立法的启示:应将"零容忍"与"恢复性"教育惩戒相融合,妥善地把握"零容忍"教育惩戒的边界,在"恢复性"教育惩戒中重视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一个兼有公权与私权的非营利性组织,是现代化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权力主体。既有研究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合宪、合法、合理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逻辑、权力主体、失范原因等分析不够,对其治理方法的探讨不够。文章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校规章制定权及其异化的原因,并以学生管理制度为例,提出了高校规章制定权失范治理的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受到政府、市场、院校和教师等多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各参与主体受到各自所遵循的制度逻辑所约束。不同的制度逻辑间的冲突导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陷入了困境。转型中的各行为主体需要统筹协调、相互协作才能帮助地方高校转型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加强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建设,是治理中小学教师职业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它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是对传统教师问责异化现象的有效回应,也是与教师专业实践具有极强耦合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还存在着问责主体多元协同共治实效欠佳、常态化问责以及惩戒力度不够等缺憾,在加快建设新时代教师专业伦理的战略背景下,应完善问责的多元协同机制、常态化法制化的问责机制,并把握好问责惩戒力度,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不断走向公平和理性。  相似文献   

5.
智能时代的教育主体行为存在失范风险,亟需明确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类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规范策略。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方法,对26个案例信息进行编码,最终形成智能技术环境下教育主体行为失范的分析框架与模型。研究发现,智能时代教育实践主体的行为失范主要呈现出四种类型,即背离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失范、违反行业与技术标准的行为失范、脱离教育制度约束的行为失范以及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失范,且失范行为在“原生性失范”“转型期失范”“过程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及“周期性失范”等五种层次之间进行演化。研究旨在为国家部门和相关组织制定政策和开展治理提供依据,以促进智能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走向法治的背景下,高校治理中的法律问题逐渐凸现,特别是对高校惩戒学生行为的司法审查问题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处理好“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高校治理关系、“大学自治”与司法权关系的前提下,应建立起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以保障学生免受高校惩戒行为的侵害;在综合考虑高校惩戒行为的主体、权力的属性、事务的性质等诸种因素的基础上,应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间选择合理的司法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多重制度逻辑对高等教育结构变迁过程进行解读发现,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四个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大学各有其自身的行动逻辑,每一利益主体的行为都是其职责立场与自我利益立场在博弈与妥协中利益权衡的产物,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问题主要源于部分利益主体的合谋行为。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主要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需要我们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作用中认识每一行动主体的角色与作用,进而关注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普及化新情景下,高校内部治理面临外部行政权力同化与内部行政权力异化的悖论式困境。高校组织科层化特征明显,加上外部行政权力同化影响,行政权力在运作中不断扩张,学术权力在实践挑战中被动收缩。同时行政权利的职业规范程度不够,学术权利的专业保障力度不足。"行政—学术"和"权力—权利"两组概念形成多重行为逻辑,构成高校内部主体交往时的四类无形边界,产生五种互动场景。主体循教育价值与教育事件本义展开场景化互动,是对高等教育空间的现象学还原,为理解高校内部权力日常运作提供了微结构化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复杂,时有发生,其高度隐蔽性、易于扩张性和多样化的现实形态已超越了传统单向度的高校治理的效用范围。协同治理提倡的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目标认同、治理系统协同是指导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失、协同的联合惩戒机制缺失、崇实的科学家精神缺失。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应推进高校科研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协同治理信息平台,营造高校科研诚信协同教育氛围,从而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起到有效预防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下,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各自在网络空间的存在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聚合体系.在参与治理这个聚合体系的过程中,各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博弈者特性".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以私营部门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和以公民社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分别对应着以主权国家法规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及以共识和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制度建构过程.从利益相关度、权力和权威、合法性及治理成本四个方面衡量不同主体的博弈者特性,发现三个治理主体在不同层次治理议题上的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主体主导的治理模式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治理议题,协同治理形成了基于网络化时代源于多元权威和多重结构的新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的有序推进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走出去",协同境外企业就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走出去"是政府、企业以及院校自身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网状治理结构。然而,由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制度阻隔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维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可能形成各自的行为逻辑,而这些行为逻辑在实施过程中又有可能产生冲突。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高职院校"走出去",有必要建构政府、企业、院校三者联盟的"政校企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完善高校学术规范制度是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重要环节。综合分析38所985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文本后发现,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制度构建上主要体现在治理依据、治理原则、治理内容、治理程序、惩治方式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文本内容表述不一,认定、惩戒标准失衡;二是制度设计缺陷,主动治理意识不足;三是教化性特征不显,学生权益保障不移;四是"重处罚、轻预防"。完善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制度需强化高校主动治理意识、构建系统化治理机制、重视治理程序正义、优化惩戒实施以及改变功利性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0,(3):132-135
当前国内高校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学术伦理现状不容乐观。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了学术界声誉,阻碍学术进步,也严重影响了"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视角,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总结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有: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浮躁的学术风气诱导,不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严格的惩罚制度;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措施有: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制定严格的惩戒制度,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希望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净化高校学术环境,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戒权是中小学教师的合法职权,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惩戒权主要适用于学生的学业型失范行为、违纪型失范行为、失德型失范行为和违法型失范行为。为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权的积极影响,实施中应遵循一定的要求,明确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教育性导向,明晰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构建制度化的中小学教师惩戒权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受内外因素影响,高校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学术失范问题愈演愈烈,治理学术失范行为既需要内在驱动力,又离不开外在监管。基于国内外学术监督研究概述,从学术活动特征与规律分析着手,分析学术主体行为的特征与策略;区分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不同性质的学术失范问题,构建学术主体自律、高校内部管理、社会中介监督、专门机构治理的多层次高校学术监督体系,架构区别有度的高校学术监督制度与政策;设计科学合理的引导、规范与惩治相结合的高校学术监督运行机制;形成高校学术监督运行机制理论体系,将有效指导高校学术监督实践,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戒"的上位概念是"行政惩戒",研究行政惩戒是研究教育惩戒概念的必要前提。文献研究发现,"教育惩戒"的概念构成主要包含八个要素,未来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定应当从这些方面对"教育惩戒"进行合理界定。教育惩戒与管教、体罚(变相体罚)、训诫、申诫具有显著区别,立法上应详加区分。未来教育立法应当规定教育惩戒的概念、类型、设定,以及适用原则、适用程序、救济途径、"失范行为"构成要件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把行为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关注行为背后特定的文化因素。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探究教育惩戒权主体变迁,有利于为研究教育惩戒权的发展过程提供新视角。以教育惩戒主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研究发现,教育惩戒权主体变迁经历了初始阶段、形成与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完善与强化阶段四个时期,教育惩戒权由亲权掌管是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国家介入教育惩戒权是其形成与发展阶段,教育惩戒权定位模糊是其曲折发展阶段:教育惩戒权法律化是其完善与强化阶段。目前我国处于教育惩戒权完善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加快家庭教育权立法进程,确认儿童在教育惩戒实施中的角色和促使自然亲权和国家亲权的和谐共生是教育惩戒权的科学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8.
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研究生与高校之间的一场博弈,是其在衡量学术失范行为的预期收益、所付成本及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策略选择。要有效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高校必须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增强研究生的收益分析能力;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学术失范行为的所付成本;健全学术失范行为监督机制,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完善研究生评价制度,切实保障遵守学术规范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我想从多重逻辑角度谈一谈学科评估问题,所谓多重逻辑是指不同的人群在参与活动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作用关系和行为方式,比如我们常说行政的逻辑、学术的逻辑、市场的逻辑等,就是这个含义.同理,学科评估有多方参与,有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中心)、大学、院系(学科依托机构)、教师等,这些利益主体有各自的行动逻辑,处于复杂的场域之中,学科评估工作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情形差别而异.下面,本人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学科评估的多重逻辑,以促进对于学科评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以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权力,是从教师的教育管理权中演化出来的教师的职权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大类正确的惩戒形式与错误的惩介形式.教师要正确把握正确惩戒形式与错误惩戒形式之间的界限,以法执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