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10):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为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系列语文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笔者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要让学生有"爱"心,真正尊敬长辈,爱护儿童。  相似文献   

3.
育人之"道",简单地说就是把"道"传授给学生。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性学科,鉴于小学语文的特殊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母语为载体进行的,因此,小学语文的学习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语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即立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生禀赋、特长、优势、潜能方面存在的差异,运用因材施教原理和多元智能理论,通过期待激励、发现培育、引导训练,让学生发挥兴趣特长和独特优势,进而形成一种进取状态,实现正向迁移,长善救失,以长促全,扬长致远。初级中学教育管理者应结合学校发展愿景、文化传承使命及育人规律,深化实施"扬长教育",增强育人实效,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回顾多年来的教学历程,我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历经如下"三境界":一、第一种境界:体现语文课之"三特点"语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语文教学必然要体现语文的本色、体现其学科特点,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境界。第一,以"读"为重,体现学科特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强调让学生"多读",在  相似文献   

7.
职校语文教学过多以"教"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以"活动"为主导思想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可较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省意识;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走进吴地文化典型代表的"评弹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感受吴韵情怀的美好,同时亦可以滋养学生心境,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李小燕 《教师》2023,(6):57-59
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文章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教师应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文章作者列举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与过程,以期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董翼  柴娜娜 《甘肃教育》2024,(2):115-1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和了解民族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丰富价值,然后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材内容、借助信息化媒介、融入生活化情境、坚守文化立场等五个有效可操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整本书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也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二者应相辅相成,乃相得益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科特点,找准切点,夯实"双基",切实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积淀人文底蕴,努力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固本培元,让小学语文"双基"落地生根,让语言文字训练增强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语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对主题文化感知与理解、内化与迁移,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端正学生的文化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全科阅读旨在为跨界学习、深度阅读寻求思想共鸣的“联结点”,构建一个读学协同、学科联动的阅读系统,实现“阅读育人”“全科育人”的功效最大化。立足项目化学习理论,以中国纸文化为探究对象,联动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三个学科,以阅读、实操、辩论为径,引导学生探寻纸的“前世今生”,共赏当下社会之文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育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养人,以文化培育人"的文化教育内涵是知识、思维、方法、原与精神的凝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语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传授知识,教给方法;通过解惑以活跃思想,发展思维;通传道以认识原则,升华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健康个性,形成爱国情怀,奠定民族文化基础,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靳彤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2):116-128
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坚持“读书”为要.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也需要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抓住了“读书”,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题中之义.“多读书、读好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温儒敏先生的诸多观点和建议都是针对现实...  相似文献   

17.
讲故事,学"四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为首的育人功能,是涵育政治信仰、感悟政治文明、增强政治自信、践行政治担当的有效载体。讲好"四史"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鉴赏中开拓思路 实现语文课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牛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即"立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是为人服务的,高中语文具有文道结合的功能,更应该担负起育人的重任."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向人才"发挥应有的学科作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仅仅在"教"上下功夫,更应注重"育"的功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个性化地适应时代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育目的在于育人,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学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如何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