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处理通讯员来稿过程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报上登了一条比较新鲜的新闻,过不了几天,准能“招来”一些和这条新闻题材相似的稿件。在和通讯员聊天时,还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报上登的那条新闻,读后一想,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但没当回事就过去了。所以产生上述两种情况,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新闻敏感不强。做为一名通讯员,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在碰到有价值的新闻时,才不至于看不到,抓不着,以至于成为“马后炮”。要培养、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去下苦功夫。这里我想从“贮蓄思想”与新闻敏感的关系方面,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冬夜,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汉风风火火地敲开我的家门。啊,原来是我的老战友──广空越秀山干休所所长、书画艺术家张福铭。久未相见,很想知道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见我发问,神秘地笑笑,慢慢从提包里拿出两轴该好的书画:一幅是行草,一幅是国画《牡丹》。我虽不擅书画,却因喜欢品评观赏,对书画之艺术功力也略知一二。我将眼前的两幅书画挂在书架上仔细把玩,从心底进出一句赞叹:其艺术进步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势!。福铭非出身书画世家,更没有“科班”“的系统培训,他走的完全是一条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1968年入伍时,他对…  相似文献   

3.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4.
在海口的热闹街区,如果是书画爱好者,总会注意的一种与书画有关的店铺——书画装裱店。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十几年来,出现了若干间书画装裱店,比较早的有位于新华路,海口图书馆的“骏雅斋”(广东书法家陈景舒题名),海口戏院附近的“楚云轩”;又如龙华二横路的“墨雅斋”、“玉明堂”(沈鹏题写)等。海口的装裱店除了承领“装裱”书画业务外,还经营文房四宝之类的商品。这些装裱店的老板及装裱工大多来之大陆各省。海口究竟有多少间装裱店,我没有统计过,可就自己来说,写好一幅字或完成一幅画作后,拿去装裱是比较方便的。  相似文献   

5.
迟来的爱     
开始学习新闻写作是三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部队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年轻干部要多学习,多练练笔杆子。带着几分清高和豪情,把所见、所感、所思洋洋洒洒地行诸笔端,当我第一次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给当时的新闻干事时,从他指点和鼓励的话语中,我猜到自己的第一篇“大作”要被“毙”掉了,心里不禁酸溜溜的。头一炮没打响,我不甘心。  相似文献   

6.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7.
贵在扬其长     
某部报道员小张,写“本报讯”一年多,没有一篇稿件登报,灰心丧气之余,端起了像机,没想到图片很快上了中央级报刊。从此,他转行搞摄影,而一发不可收,每年平均刊发图片近百幅,短短5年时间,闯入影协,办了作品展。小张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扬长避短”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作用。记得一个哲人说过:“人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特长”,经营特长,就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向成才的高峰攀登,这无疑是事业成功的一条“捷径”。纵观新闻战线的中外名记者成才实践,无一不是在扬长避短上下了功夫:风靡海内的梁启超是扬己“学贯中西,敏感新事…  相似文献   

8.
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战争与灾害作品称,在其50年的比赛史上,“年度最佳奖”作品有关反映战争与灾害的画面竟达41幅之多,在具体奖项中这两类得奖照片更是不计其数。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难以接受一幅又一幅令人悲伤的图景,曾批评“荷赛”把世界看得过于灰暗。为此,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组织试图用“快乐事件”调节获奖作品的沉重气氛。然而,在其后的作品评选过程中,政治灾难和自然灾害的照片依然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9.
我是生活在最基层的一名农民通讯员。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事情,怎样从中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一要有新闻敏感,二是吃透两头,三要善于挖掘。去年腊月大雪封山,闲暇的村民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玩棋和学书画,或弹琴歌舞。我在掌握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又去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深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新闻敏感?我以为,新闻敏感是指作者发现新闻、识别新闻、捕捉新闻、把握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指作者认识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作者政治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有了诸多方面的综合水平,才能产生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加上处处留心,好新闻是不难捕捉到的。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新闻敏感的产生,大体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新闻敏感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根据马思主义哲学原理,新闻事件是第一性的,新闻敏感是第二性的,新闻事实决定新闻敏感。那么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会不会产生新闻敏感?如果会,是否违反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我的体会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可以产生新闻敏感。它不但不违反哲学观点,而且符合认识论规律。这可以用“事出有因”这个哲学道理来回答。 例如,1990年6月14日下午,我突然接到西安市碑林区幼儿园的通知,说是16日下午3时,幼儿园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在我的印象里,幼儿园召开爸爸妈妈家长会是常有的事,专门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我还  相似文献   

11.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2.
1985年4月上旬的一天,北京维尼纶厂的一位供销员到我厂来办事,不慎将装有500多元的钱包丟失。我厂女工谢树琴拾到后,找不到失主,即交给保卫科,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失主。这件事是值得报道的,可我当时并未引起注意。事后我想报道,但已成了旧闻,为时已晚。不料过厂20多天,我正在厂食堂吃午饭,听人说北京维尼纶厂特来信感谢保卫科和那位女工。我立即进行采访,以“北京来信”为由头,写出了快讯《谢树琴拾金不昧》发给《新华日报》,该报第二天即在“今日快讯”专栏采用了。我亲身经历的同一件事,为什么开始未引起重视,而后来才有所“醒悟”呢?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启示:要不断强化新闻意识。如果新闻意识薄弱,往往就像常人一样,闭上了“新闻眼”,塞上了“新闻鼻”。结果不知有多少好线索和素材从自己身边溜掉。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新闻主题比作红花,把新闻背景比作绿叶的话,那么它们只有相互辉映,景色才更加绚丽,稿子才更有新闻价值。这是我几年来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一点体会。1995年春天,我们仓库大搞绿化事业,官兵们自己动手,在库区东南方向的山沟里栽种树苗4000株,当时我感到这件事有报道价值,便赶写了一稿《某仓库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官兵自己动手栽树4000株》。当我拿着稿子让来政委审阅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小李呀!稿子写得很及时,但缺少背景材料。”原来,我们库区东南方向的山沟,是当地有名的风沙口,并且还有一句顺口溜:“风沙口,风沙口…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一) 王建民是新华社的军事摄影记者。去年夏天,他在对越自卫还击前线拍摄了两千多幅战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拍摄出好的新闻照片?通讯员李华荣说:“关键要敢于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处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更要不断创造自己的新天地。”正是由于敢于突破,李华荣的新闻图片才一幅比一幅有新意。1987年他的《中央精神到农村》获河南日报少林杯摄影比赛三等奖,《雪里送炭》获中国法制报新闻摄影比赛鼓励奖和河南邮电报好新闻照片一等奖。他连续两年被区县评为模范通讯员,并在最近被省新闻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7.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18.
寇永强.我的新闻领路人.他1990年3月入伍.2000年5月担任新闻干事,10年间共培训出30多名报道员,有10多人调至师以上政治机关工作。几天前.我去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录像室发电视视频,顺道去了趟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新闻办。想看看我的这位新闻领路人。他有事出去了.看到我曾经熟悉的办公室,勾起了我不少回忆。算起来,从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新闻办走出去的干部不少.我算_-一个,有的去了海军和总部机关。在我们的眼里,寇永强是阶梯、兄长、益友和行者。  相似文献   

19.
记者需要新闻敏感,这是新闻学专业的常识。记者还需要有“办法”敏感。什么是“办法”敏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常常会碰到采访对象无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最初级的工作是发现并报道这些问题,这是新闻敏感范围内的事。那么,如何解决此类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以免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呢?记者应该有自己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手段方面的思考。笔者把这种思考倾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文章千般,法路不一。但一篇叫得响、对人有启发的新闻,却都与它的“点子”好关系很大。我体会到,点子就是“立意”。搞新闻工作就应点子多、点子新。我自己开始搞新闻报道的一段时间内,在采访时头脑里跳不、出好点子,常常是两种情况:一是到了现场,如同进了“仙山”,看到遍地都是宝,而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事不分巨细,“材”不问新旧,连包带揽;二是到了采访的单位身在宝山不识宝,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采访到结束却从“宝山空手归”。自己总结了经验教训,虚心向别人学习,在抓点子上才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