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同1953年开始实施的统购统销政策有紧密联系,重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和以统购统销为中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固化。改变以往城乡分治的做法,实现城乡同策,统筹城乡发展,是化解二元社会结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朱丽丽 《考试周刊》2013,(12):195-196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这种格局如果持续下去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逐渐明晰。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具有身份性质的户籍制度的结合形成并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打破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是维护农村居民切身利益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利益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行。在此主要探讨与之相关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户籍制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体制的建立:农民与市民的制度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购统销、剪刀差和户籍制度三个方面考察分析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可以看出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关闭了粮食自由市场,割裂了农民与城乡市场的联系,农民失去了自由支配粮食的权利;"剪刀差"的实质是国家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夺,在身份上,公民被划分为农民与市民两种人;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被人为地降为二等公民.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由来已久,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又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且比其他国家突出。探究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原因,不能不说与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深深地烙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印记。近年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之所以未得到有效缓解,主要症结也在于体制性障碍。因此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财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才能统筹城乡发展,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6.
受50年代中期我国选择的超前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必然是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下的农村经济是由三个支柱支撑的,一是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二是国家垄断性的统购统销;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测度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影响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高达6.08倍。根据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8.
二元经济是一种过渡经济,任何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要经历,这是个一般性的问题。但是,二元经济在中国,有其特殊性,着重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笔者旨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制度成因,结合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情况,从制度安排角度,阐释中国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看,城乡关系与地方行政体制尤其是县制改革有紧密关联.传统“郡县制”体制下城乡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近代随着城乡的突变式分离,地方行政体制亦频繁变动.改革开放后,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市管县体制在现实中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为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不少地方试行了省管县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省管县已成为统筹城乡的重要改革方向.而要搞好省管县的改革,必须平衡和规范市、县公共权力的行使边界,合理界定其权责界限.同时,省管县改革要做大做实县作为一级独立政权所必需的政治、行政、财政等各项权能,赋予其相应的治理资源特别是行政权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状态.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与中国建国后通过一系列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而人为强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对工业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改革开放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了变动,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未来应着眼于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来促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城乡经济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突出的二元结构特征。本文将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进的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二元化特征及其原因,指出了重庆直辖市这一特殊市情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最后,本文认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高度化转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与国际上许多国家不同,我国城镇化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第二个过程是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只有相继完成这两个过程,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才称得上真正实现。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困难,不在于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而是在于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农民工指的是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而又进城打工的工人。农民工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缩影,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消亡之日.就是农民工终结之时。要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而且,改革力度又不能超越发展程度。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之漫长,任务之艰辛。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外发后生"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华灵燕 《教学研究》2007,(3):207-21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外发后生“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二元制社会治理模式下城乡差距加大,必然导致农民工流向城市,而二元体制的社会治理结构又无法避免"民工荒"危机.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致使农民工遭遇身份歧视,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和城乡工业化差异成为农民工有序流动的障碍.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工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输出地和输入地的通力合作等路径以促进农民工有序高效流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乡二元产业结构,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条重要途径便是强化城乡产业联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为农村农副产品规模化经营提供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枢纽。  相似文献   

19.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后,构建城乡教育新型关系,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重庆市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国家试验中,以四项统筹带来四大变化,实现了四个"率先"与四大突破,推动城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府强力推进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城乡教育新型关系的建立和一体化发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乡教育差距之严重,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类型矛盾长期未能解决形成的,城乡教育差距归因应当多视角分析。一、从历史的视角看,城乡教育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伴随产物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城乡教育差距是这个基本国情在一段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