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机短信息服务简称手机短信(Short MessageService(SMS)),是GSM网提供的一种服务。由于每次传输信息的长度受到限制,为140×8Bits=160×7Bits,也就是说70汉字(16Bits编码)或160英文字符(7Bits编码),这样的消息长度很短,称之为短信息或短消息。于1992年诞生于英国的手机短信,在短短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目前拥有手机用户1.46亿,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城镇地区18岁至60岁的手机用户中近四成用户收发过各类短信息,从内  相似文献   

2.
赵志刚  高霞 《新闻前哨》2003,(11):34-34
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1000亿条,15至25岁年轻人是主要使用群体,每天平均要发送短信近10条。人们用手指疾速拨弄手机键盘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在拥有近两亿手机用户的中国,手机短信衍生出的“拇指文化”成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专家预言:以后我们的“数字”生活将被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这三种屏幕所占据。“以移动电话为主的无线通信,会改变传播业的格局,而一旦越来越多的手机成为具有收视广播电视节目功能的信息接收器,传媒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场革命”。①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丰富和突破其实,手机短信产生时,它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人际沟通和交流。它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具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突破着人际传播。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手机短信息,就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  相似文献   

4.
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已被业内广泛接受,一种新的比其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就是手机短信。当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经介入新闻传播并向传播媒体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媛 《新闻三昧》2005,(12):52-53
近年来,手机短信发展迅猛,据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2005年1月20日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手机移动短信业务量达2177.6亿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58.8%。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五媒体”——手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形式,手机短信几乎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洋 《青年记者》2004,(8):32-33
手机短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便利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引发了垃圾短信、涉嫌犯罪短信和强迫广告等负面信息的大量流行及传播负效应的显现。如何预防和追惩手机短信的负面信息传播,净化传播环境和社会空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近年来,手机短信在我国发展迅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影响,并给受众和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手机短信广泛运用于社会手机短信以其便利和无限移动的优势,正广泛运用到各行  相似文献   

8.
手机短信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中的信息传播由来已久,它符合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远古时代,人类的初民已经开始利用人体这个天然的媒体,从事与身体位移相伴随的口语交流。在漫长的媒介发展史中,人们一直试图寻求能够集信息生产和消费于一体,可以在行走中实现跨地域互动的媒介,手机的诞生实现了这个交流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方记者,因为媒体的性质和市场的作用,其范围和受众都有局限性.虽然在贴近性、鲜活性、时效性等诸多方面都有优势,但就其传播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而言,地方记者较全国性媒体的记者就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新的传播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湛  吴伟 《当代传播》2003,(5):45-46
近两年,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引人关注,这就是手机短信.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闻的传播可以看出其优势.今年的大年初一晚22时10分,新浪网新闻中心收到通讯社发来的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络的消息,10分钟后新浪向手机短信新闻订户发出了第一条信息,这是国人最早收到的关于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有报道称"手机短信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又发掘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湖北经视社会影响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寻求提升湖北经视整体社会效益的可能途径和方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系专门组织了课题组,开展了《湖北经视社会影响力调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网理论的博客影响力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分析法,揭示了博客传播的一些内在规律:博客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传播;博客影响力与其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有关,在同一个博客群体内,"洞博客"和"桥博客"扮演着意见领袖、把关人的角色,而"长尾博客"则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同时,本文为博客影响力提供了"关系密度"、"关系中心性"、"小团体"等测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5.
电视传播要在当前多种媒体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是解决好传播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促进传统媒体传播意识向新媒体传播意识转变。一方面是靠自身的嬗变,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传播方式的长处。为此电视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全新的传播理念,建立受众第一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  相似文献   

16.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17.
郭华春 《新闻大学》2015,(1):150-152
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主流媒体的认定既要遵循影响力标准,也要遵循政治标准。不同标准之下主流媒体的内在特点也有着很大差别。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主流媒体要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重视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外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活方式;从内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重视自身职业操守、思想个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所谓媒体影响力,就是媒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发行量、主动阅读率和传阅率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断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参照的三个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新兴媒体的冲击如同惊涛拍岸,不断侵蚀着传统报纸的受众群体和广告资源。在不得不勉力应对电视和网络双重挑战的同时,同城乃至同类报纸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残酷,报业经营的平均利润率呈现逐渐走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吴静 《记者摇篮》2009,(4):23-23
所谓影响力,是指对人或者事物所起作用的力。针对记者而言,社会影响力是记者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以自己的人格、言行和优秀的作品在社会上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记者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且社会影响力,正是媒体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是传播效果和社会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造媒体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