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接连爆发种族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公开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失败而告终,许多国家转向采取公民整合政策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相比之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工作思想,辩证地处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既承认和尊重“多元”,但又不将这种“多元”本质化、固定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多元一体”民族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坚持“多元一体”民族思想,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三对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研究通过描述多元文化主义由兴盛陷入困境的过程,讨论其中的原因,在比较当中加深对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思想优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化,不管是就个人而言,还是就一个民族而言,都是对生命本能欲望和精神心理的处理、表达方式,这种处理含着多种多样的实践意义,这种表达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创造的意义。整个人类对自己的本能欲望和精神心理有如下几种主要的处理表达方式:一、多元;二、一体;三、无体无元;四、一体多元;五、融汇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族际政治治理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并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从中国民族融和的历史演绎、所处国际环境与国内影响因素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促进儿童多元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创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构建多元的学习形态,促进学生自由和自主的发展,这对于传统课堂和教学无疑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在实践层面,可以采取多元表征、多元交流、多元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与内容的"共同体"中触及知识本质,在与同伴的"共同体"中激活思维灵性,在与教师的"共同体"中催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就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两个层次、"多元一体"是一种普遍存在。试图将两个层次的民族单一化或同一化是失败的民族国家构想;而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存在,在保留"多元"的前提下打造国家民族"一体化"才是合乎规律的追求。在民族国家建设问题上,复合型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对同质化的超越,也是对民族主义错误理想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会和民族作为三种想象的共同体,其文化样态必定会以各自的认同逻辑影响学校文化的取向。国家文化要求学校文化以育人的逻辑坚持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文化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要求学校以合理的方式承载文化,承担文化传递的任务,并要摒弃大众消费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消极影响;民族文化要求学校坚守民族文化教育的场域,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消除民族文化间的隔膜与侵蚀。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此来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彼此关系,通过先秦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圈的出现、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唐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明清“大一统”疆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四个阶段民族互动与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论述,可见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的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已经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影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因素,提出铸牢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南中北三线都横贯天山南北、新疆大地。几千年来,各个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一体、多种民族文化互生互补、共同和谐发展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体现出鲜明的"多元一体、多元和谐"的新疆多元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文丽霞 《文教资料》2008,(14):59-61
当今200多个主权国家中,除少数几个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之外,其余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既要发展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保障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都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社会阶级与阶层、地域、性别、年龄、同伴群体、特殊儿童等方面的文化形式上的以及多元价值方面的差异,具体包括基本理论、教育目标、课程、制度与政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共同体,国家的统一、完整是由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决定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民族政策又使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国绝不会采前苏联那样出现国家解体和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有着“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如何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价值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多元价值观点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开发的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双语教育模式、本土化建构模式、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是推进我国多元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产物。寻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校,立足于文化多元主义,以提高民族、种族意识的课程为特色,引进双语教学,向儿童传授弱势族群的历史与文化。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教学形式,更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21世纪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逐渐成为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多元文化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教育事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是民族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它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如何使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与时俱进,更好地顺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已引起各方关注,为此做了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16.
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社会中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式: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英占据着社会结构中顶层的位置。精英主义有保守主义、中庸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取向。而相反,多元主义模式将权力解释成分散的,有许多中心,国家并不由单一的精英统治,而是由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统治,这两种模式观点对立。它们的结合产生了多元精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余莎 《教书育人》2006,(6):66-67
在一个国家内部,“多元文化教育”指对多民族的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融合;置于国际背景上,它表现为教育中的对世界各种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吸收。多元文化教育是在保持一个同家或民族固有的文化教育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多无文化教育以认同、理解、融合不同文化为特征,但这并非意味着摒弃自己原有的主流文化,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在保持其固有文化特征基础上的认同与融合。另外,应该强调的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倡振兴“国学”,  相似文献   

18.
<正>一、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课程的文化背景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自17世纪英国移民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后有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140多个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亚谋生和发展。多民族、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藜 《民族教育研究》2007,18(4):116-119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历程是我们理解复杂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把握其流变特征的钥匙.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单一民族教育研究阶段、多元民族教育研究阶段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三个阶段.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辩论性的、证明性的研究.它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我国研究者未能达到的.因此,我国研究者应该重视来自实践的需求,并妥善处理民族性与国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方式及多元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宗教.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它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