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3.
正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一生,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他佛学造诣也很高,据云是朱德老师能海上师的继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泰少数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4.
所谓“古史辨”学派,是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派别。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顾颉刚作为这一史学派别的创立者,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指出:胡适是“古史辨”学派的启示者和支持者,没有胡适,就不会形成“古史辨”学派。 “古史辨”学派的学术成果,体现在朴社出版的七期《古史辨》中。该书开首一篇文章,便是胡适1920年11月上旬写给顾颉刚的一封信,题为《询姚际恒著述书》。从此以后,顾颉刚在胡适的引导下,开始辨伪书;由辨  相似文献   

5.
杨宽是继顾颉刚后古史辨派中最重要的生力军,但他并不一开始就是古史辨的同盟军,而是以批评的姿态首先站在了古史辨的对立面。后来与古史辨派核心人物顾颉刚、童书业等人的联系逐渐紧密,尤其是参与编著《古史辨》第七册后,才逐渐进入古史辨派的阵营。杨宽是继顾颉刚以后集"疑古史学"之大成者,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古史态度、引用书目上采取了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有信古、疑古、释古的派别划分。今天看来,这样的划分,仅是对20年代前后的古史研究所作出的认识和概括,并且,对“信古”派的成员及其主张应具体分析,而疑古学说所带来的史学观念的转变即融于中国史学转型的总的趋势中,“《古史辨》本不曾独占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F0002-F0002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相似文献   

8.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粱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解其"内热",唯有"饮冰"。学术成就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在学术上,梁启超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时刻注意古今结合,并以古鉴今,使著作呈现现代风貌。譬如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注意总结前人治学,以学术史的写作贯彻现代学科意识和知人论世的研究态度,集中体现了他的方法论。梁启超始终与时代保持一致,"致用"是其突出特点。就实践来说,梁启超坚持用进化论眼光来研究历史,尽量把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术语引入传统学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史学研究主张求真,反对“能经致用”;由于敢于大胆突破以经为史的传统史学观;从而在史学方法上形成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考证古史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和“历史方法”。顾颉刚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马一浮(1883~1967),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著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  相似文献   

12.
1835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吕振羽的重要史学著作之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有重大影响的史学代表作。在此之前,吕振羽在1933年6月编定、由中国大学发行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的第三编“殷代的奴隶制度经济”和第四编“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提纲中就已大体形成了关于殷商奴隶社会和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拥有领先优势。本文即对《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学术贡献作一重点分析。一、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论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学典 《教育》2011,(30):55-57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1877~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现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以学术为使命,与学术时代同步,汇通中西之学,从旧学走向新学,开拓崭新的学术领域,推动了学术发展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王国维学识渊博,为一代宗师。他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治学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考、订正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研究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王国维先生治史重视史料考订,工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研究,尤勤于金文之学。所著《毛公鼎考释》  相似文献   

15.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宇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48年8月12日病逝。他的学术论著主要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以及与叶圣陶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18.
<正>余嘉锡(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生前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等职。著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学术成就余嘉锡先生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钥,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他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余嘉锡先生把毕生精力用在教学和著述上,他的治学精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1):118-121
20世纪初,西方的史学思想,尤其是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传入中国,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掀起了追求科学的浪潮,促进了中西学术的交流,也形成了我国现代史学史上震动一时的“古史辨派”。  相似文献   

20.
<正>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学术成就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