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著称,在盛唐中名重一时,享有“七绝长城”之誉。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故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少伯,乃王昌龄的字。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漫堂说诗》)。清人王夫之更把王昌龄的七绝推为唐人第一,说:“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姜斋诗话》卷二)。江宁是他  相似文献   

2.
诗歌 教 学 中 提 问 的 设 计 往 往 关系到一节 课的成败,好的问题设 计 能 抓住 诗 歌 中 作 者 寄寓 深 意 并 高度浓缩诗 人情感的关键词,这些 关键词或在 转折之处,或在矛盾之 处 , 或在 重 复 之 处 等 等。 在 教 学 《 我 用残 损 的 手掌 》时,我 巧 妙 地 设计了四个 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完 成了对这首诗的解读。 这四 个 问 题 是 :一 、你 怎 样 理 解“ 残 损 的 手 掌 ”? 二 、诗 人“ 摸 索”到了什么?三、你认为“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四、怎样读“永恒的中国”? 首先,诗的 第一 句“我 用残 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  相似文献   

3.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毛诗序》中说诗能使人手舞足蹈.可见诗这种文学体裁的感染力足以使世人为之心旌摇动.纵观唐诗绝句,李白《下江陵》被古人称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的唐绝压卷之作.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可称得与之媲美的千古绝唱.它如悠悠天音,据说一问世,竟使一痴情女子激情荡漾,魂不守舍,身入冥界.可见,七绝《题都城南庄》一诗所产生的非凡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4.
一、诗源从生活中来《战迹游踪》诗一巨册,老一辈革命家兼诗人罗立斌著,肖克将军题封。诗集在时间上跨越整整半个世纪(自1948年-1998年),这正是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壮烈、峥嵘的年代。在诗体上五言七绝、律、古体、歌行各体皆备,凡465篇外加“迎香港回归”三首,共468首之多。从诗作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战争”与“建设”两大类。战争诗包括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地下斗争三个方面;建设诗则工业、农业、改革开放等等,都是为时为事之作;地区几乎遍及全国。以罗老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半生戎马半轻骑,半历江山半入诗”。十…  相似文献   

5.
李伟 《学语文》2010,(4):35-35
一般说来。哲理诗皆通俗易懂,阮元这苜诗(见卷首),尤其是最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更是家常大白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学习三”曾选有此诗),而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无限丰厚的(这将在后面的立意分析中明显见出)。读此诗,“深者得深,浅者得浅”,考生们决不会无话可说.但若要“说得好”、“说得高分”.却又必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相当的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6.
南宋文学名家姜夔,终身布衣,通音律,善诗词。常借纪游咏物来咏叹生活际遇及感受,或在其中寄寓其身世感和命运感。诗作各体皆备,尤以七绝见长。词尤著名,形成宋词中新的美学境界:中和之美和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中和”是对豪放和婉约而言:“中和”偏刚则豪放,“中和”偏柔则婉约。他还在(诗说》中主张;诗贵含蓄、自然、高妙,简约古朴,情景交融,味外有味,……“具有一家之风味”等等。  相似文献   

7.
黄济 《中国教师》2006,(6):20-21
六、宋元时期1.由“唐诗”发展为“宋词”,“宋词”也就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宋词”源起于教坊,是配乐可以演唱的词谱,它是由诗演变而来的,诗的格式在词中也广泛地应用。现举有人改点杜牧的《清明》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七绝诗,就这样改成一首词的小令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并不符合词牌的要求,只是为了说明诗词的区别与联系而已。所谓“宋词”,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称谓。其实,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已有词作出现,以温庭筠、李煜为代表,词的创作已提上日程,但词的兴盛则是在…  相似文献   

8.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认为如果把相近的作品取而合读,对于培养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很有作用,并且把入选的诗分成正文和附录两类,在分析时先正后附,连类而及。“这原是前人诗话中常用的老办法,不过,他们都是兴之所至,随手记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免零碎,此书则是有意识地使用这个办法而已。”(《唐人七绝诗浅释·引言》)今仿此书之例,先行归纳出“最是”式和“纵使”式,扩充至50首。其中《台城》、《山行留客》、《江村即事》、《北陂杏花》四首的分析,即依据沈著。  相似文献   

9.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诗是语言的精粹,而七绝又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以擅长七绝而翘楚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杜牧就是这方面的“碧海掣鲸”手。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杜牧唯绝句最多风调。”杜牧能用七绝艺术地概括和反映生活,写景抒情、咏史感怀无所不胜,这与他对诗的锻句炼字有很大关系。下面拟从杜牧的一些七绝诗中来管中窥豹。 先来看他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一扫封建文人的悲秋老调,别出机杼地把晚秋景色描绘得十分明丽、清晰。特别是尾句中的“红于”二字将“霜叶”、“二月花”这两个本无联系的景物紧紧衔接起来,使常见图、习见景声震金玉,光耀珠玑。如  相似文献   

11.
对王昌龄与李白的思想性格及七绝的内蕴与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看出二人之诗题材各有所重,但送别诗都写得很好。在艺术上,李诗长于“淡妆”而显自然之美,王诗长于“浓抹”而又返归于自然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同是七绝“神品”,同是盛唐雄浑秀丽诗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2.
对立统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华,而“矛盾”概念又是理解整个对立统一理论的基础和钥匙,因此,本人特别重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框题的教学。现就这一框题教学谈点自己的体会,与同行磋商,以期抛砖引玉。一、例子通俗,以“浅”悟“深”老子曾用“道存于瓦砾之中,道  相似文献   

13.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4.
·【作文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5.
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情景结合。诗的意境可以激起人们的情思,令人神往,从而感染读者。著名诗仙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创造的意境,是感人至深的。诗题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点出了诗的主题——为友送行。可以想见,诗人是要通过送别场景的描绘,来抒发离别之情。为了创造出这种情景交  相似文献   

16.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己诗时多为五古 ,实是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 ,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 ,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古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 ,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弦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 ,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17.
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是“深”还是“浅”?这是一个人们长久争议的话题。说它“浅”,连少年儿童都能读(听)得懂,对中师生来说还不“浅”么?说它“深”,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中师语文老师都不知如何教,还不“深”么?我以为,教育者就是要从“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探寻出“深”的编创规律,才能高屋建瓴地运用儿童文学实施对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 1987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其范围是以《全国成人高考复习大纲》为限,命题原则是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具体谈一谈试题的几个特点: 一、“深文浅出”目前阅读题一般有三种出法:一是“深文浅出”,比如1986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节录。文章的文字艰深,含义隐晦,所以试题出得浅近。二是“比较”法,如1986年普通高校上海卷阅读题则采取了比较式命题。试卷选用了表现“山茶花”同一题材的两篇短文:  相似文献   

19.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刘禹锡的七绝从其创作中凸显出来,受到诗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中杨慎推许刘禹锡为元和以后第一家。在以盛唐诗为尊的主流观念下,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绝能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乃因格调说自发源之初便表现出对诗人才情和诗歌声律的重视。而清人王夫之的批评和接受,不仅展现了刘氏七绝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而且打破了大多数接受者以盛唐绝句为最高典范的普遍看法,将刘禹锡推上了“小诗之圣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