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教到“醉里吴音相媚好”时,问学生“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陶醉”,教师予以否定并纠正为“喝醉”,理由是“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我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教的,学生考试也是这么答的”。  相似文献   

2.
认识棉花     
多多带着小狗汪汪到棉花地去看棉花。汪汪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白花花的东西,就问多多:“这么一大片白花花的东西是什么呀?”多多告诉汪汪:“这就是棉花呀!”汪汪又问:“农民种这么多  相似文献   

3.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这么着,那  相似文献   

4.
吃“炸弹”     
“妈妈,我饿了,快做饭。” 好!随着点火的声音,嘶嘶嘶油热的声音,接着就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忽然一阵浓烈的麻酥酥的香味偷袭了我的鼻子。“哎呀!妈妈,你炒的是什么,这么好闻?”“小馋猫,我还没炒菜呢,这是炸花椒的香味。”“这炸花椒的香味这么好闻,吃起来也一定很好吃吧?”“千万不要吃花椒,否则后果自负!”“有这么严重吗?不吃就不吃!”  相似文献   

5.
考前交响曲     
“下个星期四、星期五就要期中考试了 ,大家都要紧张起来呀 !”老师是这么说的。“下个星期四、星期五就要期中考试了 ,那时可就见包公啦 !”同学们是这么说的。“下个星期四、星期五就要期中考试了 ,到时再来分个高低吧 !”老对手Y是这么说的。“下个星期四、星期五就要期中考试了 ,你准备得怎么样啊 ?”爸爸妈妈是这么说的。放下手中的笔 ,望着窗外乌云密布的夜 ,脑中浮现出了这几句话。的确 ,下个星期四、星期五就是期中考试了 ,现在不紧张也不行了。上回丢了那“第一名的宝座” ,回家着实挨了老妈一阵狂轰滥炸 ,这回得准备“反攻清算”…  相似文献   

6.
开心直播室     
借书 大老张到他朋友家里,想借本书。 “很遗憾”,那位朋友说,“我从来不把书借给别人。” “为什么?”“因为借书的人粥从来不还书。”、≮:_ “您这么肯定吗?” “当然啦,这是经验之谈嘛!我的全部藏书都是这么弄来的。” 开心直播室@敦厚  相似文献   

7.
在复习《词的不同色彩》时,我讲“怂恿”是中性词,但学生说是贬义词。他们还振振有词地找出理论根据,说书上是这么写的:“老师,看!第四册159面。”我接过书一看,果然,上面这么印着:“鼓励”和“怂恿”这两个词,都有鼓动人做某件事的意思。“鼓励”是勉励人做好事,是个褒义词:“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只好说:“可能是我记错了。”下课后,我又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是这么解释的: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没讲鼓动别人做坏事,况且“鼓动”本身也是个中性词。我又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写”论文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图书馆的杂志上,常会看到有些文章旁注着“已用”、“再用”等字样,这是一些大学生为应付作业写文科课程的论文,先“采用”此文后担心重复使用给后来者的提醒留言。有一篇文章旁竟写着“已用”、“再用”、“又用”、“不能再用啦”、“再用一次吧”这么真真假假一长串有调侃意味的文字。像这样在杂志上或网上找一篇文章印出来作为自己论文的做法,是现今一些大学生“写”论文的一个诀窍、一条捷径。某门课程结束时的小论文可以这么“写”,毕业设计的大论文也能这么  相似文献   

9.
“没有想到政府主要领导这么重视,把‘两基’国检作为‘一把手’工程;没有想到各地迎国检的整改力度这么大,解决了许多薄弱环节;没有想到国检的机制这么好。权威性这么高。”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陈小娅用“三个没想到”来评价2007年的“两基”国检。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浓的寒意已使窗前这棵树黄叶飘零。冷风吹起,又飘下无数。刹时,满天飞舞着无数的“悔”“悔”“悔”……心哟,是这么这么的孤单寂寞,冰凉的感觉。又把我牵回到昨天,昨天那已失去的往事。  相似文献   

11.
“热死人了!”“好热呀!怎么今年冬天这么热呀?”“热”可能是今年春节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吧。持续的高温、反常的气候让大家不禁担心——冬天都这么热,到了夏天可怎么办呀?该不会以后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了吧?  相似文献   

12.
回报     
“呀!空调器上怎么这么多的树枝和杂草?”我不解地叫道。“莫非是风吹上来的?不可能啊,楼房这么高。”我自言自语地嘀咕着。突然一只小鸟飞过来了,  相似文献   

13.
“咦!这是在哪儿,怎么这么多人、这么多脑袋,离我这么近干吗?都见鬼了?”同桌梁三白把深吻在课桌上的脑袋抬起来,嘴角涎着哈喇子喃喃自语。“嘟!”一截粉笔头甩过来,准确无误打进了粱三白的乱蓬蓬的头发里,正应了那句诗:飞入草丛都不见。接下来又听“咯噔噔”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好之者”,是让受教育者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  相似文献   

15.
“校公”就是校长公子的简称,也是他的外号。如此称呼似乎有些别扭,但其实很多人正是冲着这种别扭劲才这么叫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校长的公子,叫他的大名俞飞。后来听说了就叫他“校公”,他很不耐烦。警告了几次不见效,他开始说:“谁再这么叫就是水里爬的甲壳动物!”他这么恶狠狠地骂,却没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直高喊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对“智”的理解却很片面,特别是对语文之“智”更是茫然。什么是智?狗见肉包子,绝不绕弯,直线奔过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智,在大众口语中叫“乖”。什么是“乖”?“智”教你这么做,“德”也允许这么做,便是真正的“乖”!有人多智少德,是“精”;  相似文献   

17.
“他太任性。”读到他的散文时,我这么想。“他太任性,虽然很热情。”读到他的诗时,我这么想。“他太任性,不属于这个世界。”听说他的故事时,我这么想。”“他死的方式还是那么任性。”看到胡适悼他的文章时,我这么想。第一次听到“徐志摩”三个字,觉得这个名字很美。再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觉得这句诗,这名字实在是种极完美的搭配。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诗化的语言所描绘的如画的景色固然令人陶醉,但  相似文献   

18.
田述容 《四川教育》2012,(10):39-40
多次现场观摩王崧舟、窦桂梅等当今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我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方面,他们的课美轮美奂,结构精严,让人感慨:原来语文学科这么美,语文教学这么美,语文教师这么美!另一方面,他们的课堂执行能力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或新奇如“石破天惊逗秋雨”,或别出心裁处似“天机云锦任我裁”,或巧妙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或激情澎湃“前波未平后波生”。  相似文献   

19.
每次和家长面谈 ,话题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众多的家长那里 ,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小学生 ,在家里每当做事情与家长主张不一致时 ,常常拿老师 ,拿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作为反驳的依据。如 :“书本上是这么写的。”“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是这么做的。”一两句话把家长说得哑口无言。这也许是我们老师的为人师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也许是书本里的条条框框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所以孩子们才如此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视为“圣经” ;把老师的话奉为“金言” ;把教师的行为树为“榜样”。可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无论…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校本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 “我该怎么办?”“教师到底教什么?为什么我怎么都教不会他们?”“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教学效果还是不好?”“当教师这么累,我的快乐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