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施蛰存研究历经几度风雨,70年代末复苏并全面展开,取得系列成果。本文评述了近80年来的施蛰存研究状况,在肯定成就与指陈不足的同时并提出建议,认为施蛰存研究中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都具有普遍性与警示性。  相似文献   

3.
杨迎平教授在1991年就开始了与施蛰存先生的通讯交往,此后又多次拜访施先生,聆听教诲,得到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为她还原历史语境、走进施蛰存先生的心灵和深入阐释其文学作品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教授没有辜负施先生的期望,多年来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出版了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以下简称《施蛰存论》)。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对施蛰存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渐多起来,然而对其研究的整体情况和现状还缺少综合的描述,本文意在仔细梳理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施蛰存研究的时代变迁、评论视角变化及研究趋势等,以期对施蛰存研究作全面综合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作家施蛰存是藏书票爱好者,也自己设计藏书票。有趣的是,当时施先生将藏书票翻译成"藏书券"。目前所能见到的施蛰存藏书票有两种,一种是"EX LIBRIS C. Z. SZE施蛰存无相庵藏书之劵1945—1948",图案是西方常见的纹饰与书本,古色古香;另一种是他晚年使用的"施蛰存藏书"书票,图案借用美国版画家肯特的一幅力士拔树图,分为红色和黑色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李新涛 《文教资料》2007,(7):104-107
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在对其人的研究、研究论文的大幅度增加和文学史对施蛰存的书写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的热点也放在了文本的重新解读上。90年代以来的施蛰存研究渐成蔚然大观之貌,但研究中仍存在着力度不均、整体观照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图片新闻     
陈文摄 《中文自学指导》2009,(6):F0004-F0004
上海愚园路1018号施蛰存故居后门。 施蛰存1938年随父母居此。1951年起在此定居直至逝世,见证了当代中国文坛学界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2.
徐迟比我小两岁,30年代初期,我们都向《现代》杂志投新诗稿。主编施蛰存先生来信介绍,徐迟正在燕京大学借读,从郊外来城内和我见面。以后他南下回东吴大学,做了几年通信朋友。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文体作家”、学者,集创作、翻译、编辑、学术研究于一体。其创作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学术研究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碑刻等多种学科。特别是其小说创作,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激烈冲突,把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挖掘出来,在三十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然而,这样一位极有成就的作家、学者,在成名后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甚至屡遭劫难。本文力求对施蛰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粗略考察,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施蛰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新时期以前的施蛰存研究;(二)为新时期以来的施蛰存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通过显尼志勒才了解弗洛伊德及其理论的,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显尼志勒所擅长的内心独白,将人物的性心理描写到极至。在《善女人行品》里,施蛰存以内心独白写女性性心理,是“完全研究女性心理及行为的小说”,施蛰存写的女性都是欲望的畅想者,而不是欲望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虽身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但在文化取向和审美选择上有着特异之处。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和对西方艺术手法的借鉴为视角,来探索施蛰存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古典抒情意味与西方现代色彩的有机融合,力求展现施蛰存从乡土抒情到都市小说的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传统与现代相纠结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施蛰存与显尼志勒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主题选择、人物刻画及描写技巧等方面对施蛰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摒弃了显尼志勒对描写病态心理的偏执,并与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心理分析小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