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对“连”字句进行语义解读,发现“连”字句激活了层级性预设或说“格”代数,并运用模型论和“格”代数哈斯图进行了直观展示,也由此将“都”和“也”分化为表示横向总括、类比的“都1”、“也1”以及在层级性哈斯图中表示纵向总括、类比的“都2”和“也2”。从“连”字句出发,本通过对“都”与“也”的句法对立分析入手得出二的语义认知对立:“都”在“格”代数哈斯图中强调上限或下限(即端点);与“都”相对,“也”不凸显端点,而强调哈斯图中段的对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连”字句的本质是将层级预设中两个以上的论元映射到唯一的一个值上,形成了一个补集为空集的特征函数。“都”与“也”的语义认知对立不只是在“连”字句中,在让步复句、比较句等其他句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研究为包括“连”字句在内的涉及“都”与“也”语义认知对立的各句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引”,“引导”,即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归类、整理学生的发言内容,纠正学生的失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要问题的探究上来,借助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桂林山水》,我把学生提出的二十多个问题逐一淘汰筛选,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突出特点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再投影,学生看后觉得污染严重,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抓紧治理,排除污染,那么桂林山水必将毁于一旦,中外游客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共鸣效果产生了。创,“创造”,即在“引”的基础上,形…  相似文献   

3.
张爱民  刘峰 《江西教育》2002,(20):26-2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也展示了语文的文化功能。篇中“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进一步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篇末又以70首古诗文(1~6年级)背诵推荐篇目作为“底线”,更是让“文化”的气息荡气回肠。什么是文化?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及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讨论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分别在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用“语法化”的理论检验汉语中具体的事例;(2)从语气词“的”、“了”的虚化机制出发,分析语气词“的”、“了”与助词“的”、“了”的分化与区别,特别对“是……的”中的“的”和传统语法教学中的“了1 2”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对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能力的过程。这种能力,就是人的素质。素质教育,也就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古人颜元曾在《习斋记余》中指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由此看来,教育必须要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否则,就算不得成功。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理论,轻实际行动的问题,在学生面前仿佛筑起了一堵高墙,将“知”与“行”隔离开来,使“知”与“行”俨然成了两张皮,难以联系起来,难以结合到一起。于是,便使许多学生出现了高…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8.
目前,教育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跳槽”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许多优秀教师纷纷逃离“常规”学校,跑到“民办”学校去了。他们不再珍捧着国家给的“铁饭碗”不放,而是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金饭碗”。按他们的话说,捧着“铁饭碗”,紧箍咒多,束手束脚;端着“金饭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此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则是由于被“常规”学校视而不见的自身的弊端所引发的危机所至。这是教育行业的新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多年来,“常规”学校抓“常规”是出了名的。可…  相似文献   

9.
“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是以“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为前提条件的,而“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本身又是有问题的。它抹杀了伦理的阶级性质;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因此,我们只能说:“科学伦理学”,它是一门难以成“学”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一所高校长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两课”改革实践。“两课”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两课”改革的“主攻点”。本文剖析了“两课”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表征、弊端和根源,提出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目标、原则,介绍了“参与——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构思与操作要点,同时提出了采用新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发现与表现"是绘画过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绘画者才有足够的艺术营养源来完成向绘画艺术深层次的过渡,这种主观的思维过程和艺术实践,无疑形成了造型艺术基本训练与创作的纽带,从而找到从习作到创作之间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姑熟画派”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曾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其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画师以沉厚的艺术功力和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批恪守“遗民情结”的隐逸画家,影响了他们清逸淡雅之画风的形成。滚滚长江日夜流,黄山姑熟风云依旧。再吟萧氏诗句;又忆故国春秋;展读尺木画作清疏逸致多多!传《九歌》之神韵,写《太平》之气势。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艺术处在百花齐放的今天,油画家们已不满足于从观念更新和形式多样化的角度在宏观上进行探讨,而注重了绘画语言自身的研究。美术应该回到美术自身,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和价值体系。油画大师们自成体系,并以其体系为语言思维模式建立起独自的造型意识和色彩表现。艺术家把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悟诉诸绘画语言,而这种语言正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历史上,中国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一向注重深入生活捕捉美,亲身体悟自然,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因而,我们需要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以发展和推动我们的美术创作。  相似文献   

15.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6.
当代绘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当代绘画审美观念的认知是欣赏当代绘画的基础,面对千姿百态的当代绘画作品,如何去把握其创作思想,是认识当代绘画作品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横涂竖抹是画家绘画表现中的一种极度自由和自信的状态,其所蕴含的是画家对绘画法度的超越,是有法到无法的具体表征,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的自我解读。其呈示给我们的是,物象与心像,心与手,技与道的高度融合,画家所涂抹表现的是物象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内在本质规律。横涂竖抹作为塑造形色的一种手段,粗中有细,拙中有巧,放中有收的辩证涂抹,是画家深悟绘画之道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18.
以林容生现代青绿山水画为例,多层面、多角度地探析现代青绿山水画家如何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运用全新的色彩观点、技法,表达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创造出适合当代审美要求的青绿山水画新样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20.
山水风景画既是自然景观的呈现,也是画家的心境之物。中西方画家在创作中都讲究“物化于心”与“心物交互”,乃至“因心造境”,具有相通、相契之处。然而,由于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中西方山水风景画家在处理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存有较为明显的思维差异,具体表现在创作理念、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相通之处与差异特点都可以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