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向及其实践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实践是人们基于对教育的理解而展开的,而对教育的理解又是以对教育的设问方式为前提的。自古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前者是追问教育本质的哲学思维,后者则是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的科学思维。恰恰是关系论的教育思维方式,引入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带来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有“自由教育”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博雅教育思想不断得到拓展补充,学者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日益深刻。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博雅教育更利于学生情感教育目标实现,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对我国大学教育事业改革起到了积极启示与促进作用。大学教育相对于知识技能培养,更注重教育观与情感观的养成,以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在国内大学博雅教育的发展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学校应创新教育理念,把培养一个人格与品性修养兼备的“完整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创造大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个人境界。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后者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自然需要成长型思维。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总是希望教育能"完美"——希望课堂是完美的,学生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希望德育是完美的。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其中一种,美育和德育相德益彰。前者注重感性,后者注重理性。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对个人精神气质的熏陶感染作用,对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的作用,这些功能作用都必须通过感受理解美才能建立起来。一旦建立,既对德智诸育教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已有数个世纪,参与此争论最有名的两人莫过于杜威与赫钦斯。两者都认为每个人都应接受博雅教育,实现工作的人文化和社会的民主,但对博雅教育的本质以及博雅教育本身究竟是工具还是目的存在分歧。杜威坚持将博雅教育与职业相结合,而赫钦斯主张博雅教育理应高于劳动。这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其实是两人对于人性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不同憧憬的体现,也为今后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方面来理解。这样的活动是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包括活动主体(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前者属于认识的范畴,后者属于实践的范畴。这样的活动(思维和行为,或两者结合)能产生一定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相似文献   

7.
论"灌输"教育与灌输式教育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教育与灌输式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论述正面教育的,而后者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方式;前者灌输的内容是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后者则是教条式的东西;前者灌输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式,而后者则是简单的注入式;前者强调的是双向交流式的教育观念,而后者则是单向式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8.
"比较"内含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实体性思维,存在于实体之间,致力于结构性的并置和借鉴;一种是关系性思维,存在于关系之中,致力于建构性的理解与对话.但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替代关系,而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融合升级的辩证关系.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思维逻辑不仅意味着生成性的结构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实践,而且意味着理解性的主观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哲思,体现着人类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比较教育不只是基于若干研究对象的实体性对比和对照,更是以关系性思维在关系间建立人类理解的学问,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性存在,达成国际理解的复杂转换过程.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不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人文主义转向,而且也是对比较教育学科人文价值的再认识,最终将有助于推动比较教育研究成为一种总体性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
当前博雅教育已被广泛地认同为理想的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它更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思政工作品质。推行博雅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才能使博雅教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实行和贯彻。  相似文献   

10.
博雅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品格高雅的人,为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选择。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和发展博雅教育,重塑大学理念以培养健全的人,开设博雅课程以提供全面的教育,丰富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马修·阿诺德在《批评在目前的作用》一文中,谈到批评与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批评可以与创作一样是高级的才能,人也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由于现代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现代诗人要写好诗,必须有批评能力,否则,写出的诗就贫乏、没有生命力。此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批评与创作各有自己的媒介,前者更依赖思考,后者更依赖想象,思维方式不同,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创作者都有丰富的批评才能。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小说中的唐僧和历史上玄奘的关系,前者是艺术加工后的文学形象,而后者则是确有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关于博雅教育的有很多全新的定义,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不同学校也是依据各种理解对博雅教育进行实践。而香港岭南大学在实施的博雅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国内高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大的启示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剑宏 《四川教育》2014,(10):45-45
创新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后者促进前者的形成,前者反过来也促进后者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人类思维高级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红楼梦》开篇塑造了两个读书人甄士隐和贾雨村。前者因为读过书而生存能力极差;后者活得不错,然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两类人都是社会不需要的,同时也是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并不是主张实施精英教育。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少数人才具有的,而后者则是所有的人都应具有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而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多元性的数学思维,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多元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截然不同,前者把学生看成是积极快乐、奋发向上的不断发展中的人,而后者则往往把学生都看成是充满缺点与不足的有心理问题的人.正是后者这种狭隘片面的心理教育观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科学转变.本文就这两种教育的不同内涵、理论来源、特征及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博雅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衍变,产生了一些相关概念.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探求博雅教育的价值,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王婷 《文教资料》2013,(15):115-116
通过收集大量文献,作者发现,对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研究大都是针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中博雅教育涉及得很少。国内研究者主要把博雅教育界定在高等学校的范围之内。实际上,通过对博雅或通识教育理念的梳理不难发现,博雅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国家,但这时的博雅教育异于后来将博雅引入国内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实施博雅教育。作者以基础教育阶段为着眼点,分析了学校共同体的发展推动着博雅教育的实施,最后论述了在博雅教育理念下学校共同体的建构,为博雅教育在基础阶段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