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法则失灵之谜 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专制游戏”,这个游戏是假设先给一个人一笔钱,然后赋予这个人以特权,他可以把这笔钱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赠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然这个人还有权把钱全部归为己有。在这个前提下,这个人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2.
李军 《金秋科苑》2010,(20):117-117
巴金的思想被研究者确定一共有三大主潮: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可以说,他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通过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来体现的。巴金早期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很多人更看重他的代表作《家》。但是从《爱情三部曲》中《电》的分析中,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从小说思想主题来看,巴金仍对无政府主义情有独钟,原因主要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从小就有的反抗思想。巴金在这一类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期望和理想。简单的人物角色,都凝聚了作家的创作感情。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只有在空想的精神文化领域才是其家园,但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从来都不要抹去它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怎样把小鸟卖给一个从来不曾养鸟的人?即便你巧舌如簧,把养鸟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但人家最终还是不会买你的鸟。那么,换一种方式,先免费赠送此人一个精美的鸟笼,要求他把空鸟笼挂在家中,过一段时间他也许会来买你的鸟。设想一下,把空鸟笼挂在家中,只要有人来家里。必然好奇地问他一连串问题:“鸟呢?”“飞了?”“是不是死了呢?”“怎么不再买一只?”  相似文献   

4.
《科技新时代》2006,(10):111-111
曾有一位航天员在航天飞机飞入太空后,做了这么一个小试验,他把一壶水放在电炉上烧,但烧了很长时间,水仍然不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能赶上一束光的话,它看起来会像什么样呢?你会看见一个静止的波冻结在时间中吗? 这是一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他的教师们没有人能回答。那些教师都讨厌这个爱提傻呼呼的问题的孩子,称他为“愚蠢的梦想家”,甚至有的教师要把他赶出课堂。 但这个问题却使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最后的结果是他给我们人类展现了一个崭新的宇宙世界,并从此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从小就喜欢提别人看来蠢不可及的问题的人,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在于他的好奇心,在于他对科学奥秘不知疲倦的思索。 人类的好奇心始终是人类解答科学之谜的动力源泉。“宇宙到底有多大?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天之外还有天吗?”科学家为解开这些科学之谜费尽了心血,但需要解答的科学之谜仍然无穷无尽。今天的成年人几乎不会有人过问一些有关宇宙和自然的问题,但是,一些天真无邪而又好奇的孩子子们仍然不断地会问那些成年人看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什么?茫茫宇宙还有别的生命存在吗?恐龙还会出现吗?神秘的幽灵真的存在吗?…… 我们身处的世界既简单又复杂,像个亲切和蔼又渊博深沉的学者,它的外表显得平易随和...  相似文献   

6.
阿碧 《科学大众》2014,(1):52-55
假如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太阳系,我们人类也不会出现,也就没有人谈论这样一个话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一次头脑风暴,来一次无敌大猜想:假如我们突然失去太阳,地球将会怎样呢?人类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7.
杞人 《科教文汇》2005,(4):62-62
写了一段时间的茅台,虽不是善饮者却也与这酒磨出了些感情。忽一日问自己,茅台酒美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8.
管文明 《世界发明》2009,(10):21-21
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和文化打交道,而他只出过一本书,你会怎么看?哦,你也许会说,曹雪芹一辈子也只有一本书呢。如果这一本书还是别人给他整理出采的呢?也许你还会说,《论语》也不是孔子亲自动笔写的啊?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候政治家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两头蛇呢?古代关…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所提的游戏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其特性又与表演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表演等同于游戏吗?原因在哪?表演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与游戏者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有着哪些异同呢?结合体会浅谈一下“游戏感”在表演创作中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七号实验品     
他一出生就是成年人,而不是一个婴儿。他一生下来就是最聪明、最敏捷、最强壮的人。他的模样是人类,他像人类一样说话,他也相信自己是一个人类,但他真的还是人类吗?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2010,(3):62-62
《知识窗》(教师版)倡导的是:“论文人人可写,论文人人爱读,论文篇篇有用”。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一种深切的体会、一个成功的谋略、一个有益的设想如实写出来,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做一次这样的总结和梳理,应该苯会太难吧?拿起笔,写下来,然后从邮箱发给我们或寄给我们,怎么样?也许,在今年或明年职称评定或其他评选活动中会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知识窗》2010,(2):62-62
《知识窗》(教师版)倡导的是:“论文人人可写,论文人人爱读,论文篇篇有用”。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一种深切的体会、一个成功的谋略、一个有益的设想如实写出来,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做一次这样的总结和梳理,应该不会太难吧?拿起笔,写下来,然后从邮箱发给我们或寄给我们,怎么样?也许,在今年或明年职称评定或其他评选活动中会起到不可小视的作角呢。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水能发电演示模型。 利用水能首先要有一部水车,用易拉罐做水车上的水斗。做几个水斗好?6个还是8个?有了水斗又怎么把它们拼成水车呢?  相似文献   

15.
应聘的故事     
一天早晨,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小岳匆匆赶往某杂志社应聘,到后不久,他便发现竞聘者多达十几位,从交谈中得知这些竞争对手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小岳暗暗叫苦,心想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怎能与这些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一比高低呢?应聘的题目很简单,只要求大家修改一篇打印好了的文稿。文稿发下来后,小岳发现这篇文稿选题别具一格,观点也很具匠心,遗憾的是文章中尚有似是而非的错别字,还有几个句文理不通。他略加思考,便拿起笔认真地修改起来。改完稿子,抬起头来环视了一下周围。奇怪,其他竞聘者都呆呆地坐着,们不但没有动…  相似文献   

16.
刘晓祺 《今日科苑》2006,(12):I0053-I0055
“这个人的笔锋大胆,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个画家,书画同源惟有此人。他已经完全从传统的书法中走了出来,从汉字的夸张、变型、结构、章法、上没有不到位的,可堪称艺术书法。他的书法很多方面追求画的感觉,他把绘画艺术融到书法中去,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一幅画。”这是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华庆对一位书画家中肯定的评价。而他说的是谁呢?今天有幸我也采访到他。  相似文献   

17.
雷珊 《内江科技》2014,(2):146-146
<正>在2001年出产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机器人主人公大卫由于被植入情感程序,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导致后来的人类和机器人都不接纳他,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导演为获得更大利益臆想出来的虚幻剧情,不过就在最近,IBM新研发出来的电脑芯片,能像人类一样感知思考,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在未来的世界,机器会否真的有感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声称,电脑即将进入一  相似文献   

18.
1822年,50多岁的贝多芬耳朵全聋,没有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但他还是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名曲——第九交响曲和D大调的弥撒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是,科学家预测,或许以后的音乐创作将是图形制作或美术设计的事情,一双会审美的眼睛就能够创作出非常独特的优美乐曲。倘若贝多芬今天复活过来,面对画出来的音乐,他会是什么心情呢?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一个贪婪之徒天天梦想着发财。他听说,在遥远的大海那边,有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的居民相貌厅特,脑门正中只生一只眼睛。他想,这岂不是“怪物”?我若是骗一个回来,到处一展览,不就可以赚一笔大钱吗?于是,他漂洋过海,去寻找那怪物。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那个孤岛。他欣喜若狂地跑到这些怪物中间,想和他们交上朋友。没想到,那些人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地捆绑起来,用车拉着到处展览。围观的都对着长两只眼睛的入高喊:“怪物!怪物!”这个虚构的故事意在讽刺那些想发财又不动脑筋的人。从创…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中,鼠疫、白喉、霍乱和天花……层出不穷的传染病不断蔓延,让人恐慌。这层出不穷的传染病究竟是由什么东西引起的呢?杀人凶手躲藏在哪里呢?为了探索这个秘密,全世界的医生和科学家们都在进行着顽强的努力。这是一场人类与死亡之战,也是一部人类战胜病菌的辉煌史诗。而这部人类战胜病菌斗争的史诗的序幕,却是由荷兰的一位看门老人揭开的。在他的指导下,一滴普通的雨水放到显微镜下,就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这里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生活着。这位普通老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荷兰著名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一生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一共只上了不到10天学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