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改革后出现的特殊群体,做好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变贫困地位,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2.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邓志军 《教育探索》2004,(12):94-96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经济拮据、心理素质水平不高、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他人对贫困大学生的态度、就业市场的压力等均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重要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立心理贫困防御机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进行干预;是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的重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某高校3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贫困大学生比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小群体取向;不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强,大三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弱;是否为独生子女和贫困程度在学习动机的各维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存在差异,而且城镇贫困大学生比农村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小群体取向,大四学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最强。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也随之加大。据统计,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特别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比较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30%;一般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60%。我们不难发现,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白瑛  张晓雁 《文教资料》2009,(9):221-222
目前,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对其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竞争变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在校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学校、家庭和贫困大学生本人等来共同完成,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本人要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或者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贫困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意义入手,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现状,分析贫困大学生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寻求加强贫困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措施,增强高校大学生责任教育和贫困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朋敏  齐艳萍 《文教资料》2013,(23):144-14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是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根本前提和现实基础,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中探求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切入点,全面地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深化改革,努力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加强引导,努力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用心关怀,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立的"奖免补助贷"五位一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应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发展多种助学模式,改革与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逐步实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动态数据管理,进而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促进高校贫困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殷切呼唤。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矫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融洽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践行感恩。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目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竞争力弱,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因此,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研究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分析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和职业生涯规划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加强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十余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过度关注就业与就业中的焦虑心理、就业中的价值取向、对就业的期望值和对造成就业障碍原因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分析当前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现状,并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该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切实转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增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工作等。  相似文献   

16.
张家红 《考试周刊》2012,(78):170-171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当下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贫困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问卷法,对71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其中贫困大学生347名,非贫困大学生371名.研究了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五个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其他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得出了六条重要结论,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江红 《文教资料》2014,(21):141-142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其家庭幸福、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贫困大学生薄弱的就业竞争力迫切要求重视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阐述了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某院2007级、2008级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症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且这种差异显然是非常明显的;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突出,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情绪等方面;各学校之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尽管有所不同,但本文仍简单论证了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当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