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党团组织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育人的过程中最能体现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高校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是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论、新形势、新要求的回应,有切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高校可以在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党组织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思路,通过聚焦育人目标,围绕工作内涵,找准协同内容的“切入点”,在协同学习、协同教育、协同管理等方面实现育人的有效推进;通过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资源整合,找准协同工作的“突破点”,在党团共建、横向协同、纵向协同等方面实现育人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实践育人共同体”作为高校创新实践育人的重要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在育人类型多样化和育人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实践育人共同体仍存在着协同性不强的问题,影响着育人的效果提升。基于此,立足于现有问题,从协同育人视角探索分析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育人理念、产生动力及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非标自动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的新需求,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行业核心技术输出企业、高校与行业应用企业群多方联动、点面结合、灵活多样的"1+1+N"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协同发挥各方的优势,业界深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学校学习+企业学习"、两阶段"3+1"培养模式,形成校内外衔接、课内外结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格局,可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人们的劳动观念、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从而使劳动的方式多元化,并使劳动的进程更加智能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要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并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及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在各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网络育人对高等人才教育培养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完善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以及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有效方式。协同机制构建本意在于规范网络育人教育实施,提升高校对网络育人教育资源科学利用,以期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与网络育人一体化融合。  相似文献   

7.
民办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受育人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管理手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影响,致使专业性、实效性不强,深入开展受阻.民办应用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通过创优育人理念、变革育人手段、以党建为统领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来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具体来讲,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校内外"三全育人"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彰显"三全育人"之全员优势;立足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主阵地,提升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效能;科学规划布局,优化"三全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各方积极参与,构筑"三全育人"协同工作平台;以党建为统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开展"三全育人"试点改革.  相似文献   

8.
管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提升管理育人的实效性对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大学生对管理育人的接受程度。管理育人接受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在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理念和方法滞后,育人能力不足,品德素质参差不齐和协同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在育人实践中存在割裂大学生知情意行统一性的现象。遵循管理育人主体与对象知情意行协同互动规律,高校管理者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示人和协同联动,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切实增强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根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境,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阐述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从改革育人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汇聚育人力量、融合育人阵地四个方面,对构...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经历了从身份到契约、从道德到法律的演化,传统师生伦理关系正被异化为法律关系,其结果是师生信任的丧失。要重塑和谐师生关系,须明确教师职业的双重性,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信义关系,通过各种立法模式构建师生信义义务体系,在"教"、"学"相长中使师生双方尽到忠实和勤勉义务。  相似文献   

12.
从翟莉的硕士学位论文《教师文化的三大倾向对师生关系的负影响》得到启示,教师文化的权威主义、效率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需要再三反思。该论文的某些论证与论据存在一些欠缺,希望与该文作者商榷,以此带动广大教育者共同关注教师文化倾向对师生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与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The shared and unique effects of teacher and student reports of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TSRQ) in second and third grade on academic self views, behavioral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the following year were investigated in a sample of 714 academically at-risk students. Teacher and student reports of teacher-student support and conflict showed low correspondence. As a block, teacher and student reports of TSRQ predicted all outcomes, above prior performance on that outcome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Student reports uniquely predicted school belonging, perceived academic competence, and math achievement. Teacher reports uniquely predicted behavioral engagement and child perceived academic competence. Teacher and student report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sess largely different constructs that predict different outcomes.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课程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两者关系正在经历巨变.这一变化的实质是课程与教师从单向控制走向双向互动.这一关系的变化呼唤具有开放性格的课程开发,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向实践取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课程的悄然出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呈现在人们视野中。我国试行的新课程吸收了后现代课程的精髓。要真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必须正确解读后现代视野下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填新词、唱旧曲。改革的宗旨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反映。当前我国学校师生关系中,强调伦理关系过多,而师生关系用法律规范不足,我国现行法律,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及义务规定的不明确、细致。师生关系走向法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依法执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师生关系的构建,就不存在教育活动。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师生间存在相互作用。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到教室去办公,是教育提醒,更是教育觉醒,它使得教育有更大的时空更多的机会走进学生,施以灵性的教学,倡导灵气的学习。师生共建“绿色”的精神家园,让教室充满足智慧,让心智在碰撞中产生美的体验,让学生在和谐共振中享受乐趣,以教室去办公,不失为教育锤炼思想的青春,锻造厚实的化底蕴,自我更新,自我提升,适应未来新教育需要的最佳教育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景梅 《铜仁学院学报》2005,7(3):62-62,65,75
构建民主和谐、互尊互爱、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会促使教师发挥出最佳的教育热情,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更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挥其自身潜能;由此达到师生间相互激励,教学互惠的效果。为此,首先应更新师生关系观念,教师应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突出民主。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关于人工智能(AI)与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AI技术观.摒弃这些不足之后,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可能性的终极状态是人与AI共存.在这一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构成社会的基础要素(如家庭和婚姻)和维持社会的重要因素(如道德和情感)的内涵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基于这一社会背景的教师发展也将具有全新的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品质的发展与优化以及新交往素质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