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将教育的节奏划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充分揭示了基于学习者智力发展特点的学习进阶规律,以及教育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所应体现出的节奏性。这为分析课堂教学时序,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新的视角。具体而言,课堂教学时序包括学习主体之身心时序、课程知识之逻辑序、教学过程之运行序。这就要求教学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序,让“适合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与传递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并联结主体经验,让课程富有活力;厘清教学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富有诗意,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充满体验和遐想。  相似文献   

2.
怀特海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由浪漫、精确与综合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循环而构成了节奏性特点,这种循环不是机械旋转、线性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和阶梯式攀登。根据这种特点,教育理应因序而教。怀特海教育节奏思想的深厚理论基础就是其过程哲学,这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性的存在,而现实事态生成的三个阶段是反应、补充和满足。怀特海所提出的教育节奏思想对于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把握节奏,正确理解教育的"循序渐进";关注浪漫,重新确立童年期的意义;重视现实,摒弃以遥远未来为指向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节律是怀特海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每一个周期都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三重节奏循环,每个循环都是一个单独的细胞,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众多个这种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组织,而教育的全过程都要受制于这三重节奏的支配[1]。本课题研究以怀特海的教育节律思想为指导,从"神塑"和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将教育的整个过程划分为浪漫、精确、综合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应顺应其不同的特征来进行,从而使教育避免盲目与无序,形成一种节奏.文章根据这种理论阐述了大学教育的阶段特征以及大学教育应着力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才能符合这一节奏性.  相似文献   

5.
素有"过程哲学之父"称谓的怀特海,注重知识的选择与运用,以"文化"为根基点,以"现在"为切入点,将知识置于整个文化范畴之下,并且将教育的唯一主题界定为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他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贯穿于他独特的教育节奏过程中,即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儿童教育目的要回归本真,儿童思维要获得自由发展和儿童教育过程要更加科学,这是怀特海儿童教育观给予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统一性三个方面对怀特海教育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倡导教育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传授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育是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统一,要尊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教育互动与融合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丽 《文教资料》2008,(18):150-15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无疑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精神建构、人格发展作双重准备.要实现这一功能,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教育的互动与融合,以便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遵循人之天性的教育,人文关怀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于对生命的呵护、对人善良天性的唤醒,表现为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呵护生命情感、给予生命爱之关怀。  相似文献   

9.
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与孩子的身心特点相结合,满足两个功能:一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理性地考虑如何进行幼儿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尊重的教育已在学校有效展开,本文着重从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人格、人性三个方面阐述实施尊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虽然这种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今的教师却生活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即教师需要对教育内部相冲突的一些价值进行排序并取舍,还要协调自己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价值冲突,同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社会公众也包括教师自身总是将教师看作功能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生命性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个体自我"的迷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自我发展、更多的幸福投入、情感体验来进行"个体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理论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其目的是解释现实或揭示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高等教育现实,基于高等教育本体的理论建构相对匮乏。高等教育研究需要问题驱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策驱动,但无论高等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实践都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引领。所谓"高等教育理论"不是从其他学科移植来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而是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出发所建构的基于高等教育本体的"理论"。"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资源,"高等教育理论"则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最后结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形式有常态化方式和运动式治理,相比之下,常态化方式更符合思想建设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运动式治理常常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基本定位是:建设理念常态化,不搞“政绩工程”、“速成模板”;建设措施常态化,不搞“运动式”、“一刀切”;建设进程常态化,不搞“临时突击”、“定期达标”。在此基础上的路径选择是,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思路、探索常态化的建设方式和构建常态化的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5.
“教育装备学是什么”的问题是教育装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出发,对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学科定位等问题与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传播学进行了对比,从而使人们基本了解教育装备学是什么。并以期对教育装备学的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人文主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积淀。在人文主义视域下审视教育,对人们深入认识教育的人文性质、揭示教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目的的人文体现、教育内容的人文选择、教育价值的人文取向。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人本"教育、"全人"教育、"主体"教育在教育领域得以弘扬。人文主义主张人性、人权、肯定人生价值、追求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育发展必将走向教育自由、教育民主、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7.
把为人民服务写进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落实。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方向和出发点。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这是新时期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公平是指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基本平等与对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尊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待遇和认可。文章从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入手,论述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公平的现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即指导"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在透析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指导"是对"疏导"的方向性帮助和对"控制"的调节,"教育即指导"是儿童在解放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有意义的教育指导需要教育者理智地思考儿童所处的环境和习惯,在教育沟通中进行,帮助他们树立民主生活的信念。"教育即指导"是杜威用来缝合教育与生活之间断裂、辨析教育目的与判断教育价值、透析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和深化教育主体认识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性教育的实施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因当时的父母囿于旧道德观念的束缚,缺乏性教育所需知识,而社会又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性教育的重担自然落到了学校的肩膀上。整体而言,民国时期的学校“性教育”存在以下特征:在教育目的上,经历了从“教性”到“教养”的转变;在教育主体上,主张以“教师为主,医师为辅,父母配合”;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建立渗透式的泛课程体系,将性教育渗透进具体的课程中进行教授;在教育方式上,按照“分阶段、分性别、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析民国时期学校“性教育”的特征,对现今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