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其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由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新策略,包括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践项目、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就业服务、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使各行各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就业质量,并增强了就业幸福感,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岗位机制与需求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不断攀升。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并促进实践教学、实施就业培训等措施,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产物所代替。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优势和竞争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影响的领域、影响的受众两个角度展开探讨,总结出三种人工智能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如教育变革、培养信息化思维能力、开发多元智能和培养创造力等,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身素质,牢牢把握就业主动权和选择权。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就业院校背景歧视不利于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和高校健康发展,并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消极影响。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应改革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非重点高校要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搭建多种就业平台,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5.
对高职生毕业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在校生数量迅速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就业模式和职业教育新生态。为解决当前高校职业教育滞后、慢就业现象突出、就业信息化不对称以及就业指导个性化缺失等问题,文章以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为基础,构建以学生培养为导向,以大学生精准就业为核心,集就业、招聘、教育、评估、监测、研判等为一体的高校智能就业服务模式与就业平台,实现线上职业课程学习、精准岗位推荐、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差异分析、学生职业画像、雇主岗位画像、企业招聘、毕业生画像等服务,助力就业模式的升级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展开,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中国声谷一枝独秀,合肥制造迈向合肥智造,芜湖、马鞍山机器人产业身手不凡。通过梳理近期研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文献,可以将其总结为三种效应: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跨期时间效应。比较人工智能产业发达的北京市、广东省和长三角等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上述地区跨期时间效应更为明显。鉴于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等地有相似之处: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跨期时间效应,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创造效应会逐步显现,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就业平衡被打破;长期来看,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安徽省就业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若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将可能发生就业极化现象。为此,要及早应对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  相似文献   

8.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因此,高等教育要提早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对于慢变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明显,但教育仍要做好随时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对于结合区而言,教育大有所为,关键在于让未来劳动者具备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能力;对于危险区而言,高等教育依然能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智慧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趋势。本文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在智慧就业平台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数据等相关技术,设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生智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模型”,为高校大学生和广大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的精准对接和精准匹配,并对平台的有效运行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更满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0.
许明 《教育与职业》2007,(24):38-40
就业增长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职业教育就业增长作用的机理及其贡献,对优化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我国2002年~2006年高等教育、高等职教和中等职教毕业生数和就业率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就业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由于性别、政治面貌等因素的不同会导致就业能力的显著差异。工作经历、环境适应能力、社交礼仪等因素对就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呈线性关系。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大学生自身要注重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几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就业能力模型研究是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国内学者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扎根法等多种方法对就业能力模型进行了研究,分别构建了二维、三维、四维、五维、七维模型.能力模型维度的不同,是基于学者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各有其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教学质量问题和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高考转换分、成绩绩点、非隐性就业率等因子的相关分析,初步探讨高等学校招生就业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为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由于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不科学的人才观以及产业工人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等外部因素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中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预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显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女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对女生择业产生一定困扰;三是社会化过程对女生社会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将先进的性别敏感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借以促进两性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式中,两性就业性别的差异始终是女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然而女性就业为何难于于男性?本文认为,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就业中男强女弱格局形成的根源,而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是来自于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的不同影响和规制.同时,近年来两性在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社会就业性别差异的问题.探究教育对就业性别文化公正的影响程度,对于解决我国就业市场和教育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三个方面来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后进一步从毕业生个人、家庭及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对毕业去向、简历录用率及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应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学校的就业帮扶、家庭的资源支持促进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多方联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三维教材由远程教育教材、多媒体自学软件和传统的残疾人教材三部分有机组成。针对残疾人不同特点设计的三维教材可强化其功能的补偿。残疾人的就业培训与其基础教育或学历教育不同 ,综合应用特殊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设计的三维教材尤其适于残疾人的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系就业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随着我系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从400多人到现在的1000多人,这无疑给我系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他们顺利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我系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根据毕业生所学专业,实施不同方式的就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表征,引入I—E—O模型,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全国827所本科院校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揭示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质量受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两个主效应及跨院校-省域特征间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生师比、城镇登记失业率、毕业生人数对就业质量具有负向影响,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就业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受省域特征的约束与调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调节学校规模和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毕业生人数仅调节学校规模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调节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应稳定高校办学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缓解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关注院校内部差异,发挥省域特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