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5):84-88
巢湖书院旧为义学,雍正十一年时下诏鼓励各地修建书院,知县朱谌始建,惜未成,后由华湘、涂宁等多次改建。咸丰八年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毁,光绪三十一年巢湖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之后经历多次停办与恢复。巢湖书院的经费多数源于人们的捐赠,种类包括田亩、租、种子,还有荒地、庄房、麦租等。巢湖书院影响较大,地方志、书院志对其多有记载,其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于研究清朝的教育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巢湖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原名晋溪园,位于山西太原晋祠之侧,创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明代“三朝功臣、两部阁老”王琼所建,后改名晋溪书院。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与醴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曾掌教醴陵渌江书院,掌教时间有多说,应以道光十六年(1836)至十七年(1837)为准。他离开渌江书院的原因,一是向往仕途,不甘于作“句读师”;一是孤独感。他在醴陵的收入不算菲薄,属中等水平。左氏离开醴陵后,与他有关的醴邑人士多为其昔日诸生及某些官场中人物,不少有姓名可考。  相似文献   

4.
金陵邑城是金陵邑之治所,系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败越后所筑,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废。金陵邑辖域主要包括今南京主城区及周围的江宁区,旧说金陵邑隶属楚设江东郡并无确证。六朝之前的金陵有二,一为江东之金陵,一为茅山之金陵,金陵邑实得名于金陵山(即后谓之钟山)。金陵邑城规模不大,孙吴在其基础上起建了石头仓城,所谓"周七里一百步"乃属石头大城。金陵邑城位于南京城西之石头山,其故址推测在今清凉寺及其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5.
座落于扬子江畔的泰兴院。 1860年(咸丰10年)春,“习闻圣贤经传之训,修养孝悌忠信之心”,特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倡议筹建书院。邑人积极响应,招工聚材,踊跃趋事。次年六月,书院落成,内有高楼大堂,气势恢弘,书斋、宿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2021,(2):I0001-I0001
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一中,位于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前身是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的循理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学部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其侄孙传檙创办寿州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  相似文献   

7.
《学语文》2011,(6):F0002-F0002
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第一中学坐落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它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循理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任学部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创办寿县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解放后,合并县中、十一临中、师范学校,成立皖北公立寿县中学,1951年易名为寿县中学。“文革”后更名为寿县第一中学。改革开放,老树新枝,百年名校焕发了青春,以累累硕果享誉江淮两岸。1981年,学校被六安行署认定为六安地区重点中学,2000年3月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相似文献   

8.
好先生     
1、邑令善忘 邑令某善忘。有商贾①得罪其门子,令(邑令)正坐堂,门子即差衙役拘之。俄而役禀②拿某人到,门子即抽签③命责三十板,讫(完毕),叱之令④去。令(邑令)直目而视,不知所以(缘由)。既⑤退堂,召门子问曰:“适(刚才)商贾缘(因)何拘之?”曰:“老爷令拘之,  相似文献   

9.
理学创始者周敦颐在赣南的古南安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并教授了后来成为理学大师的程颢、程颐两个弟子,尔后,周敦颐又任赣州府通判,在赣州和赣州府所属的于都等地兴办书院,社学,教授邑人。为纪念周敦颐,古代赣南有三所以周子的号命名的“濂溪书院”,这三所书院分别在南安(今大余)、赣州和雩都(今于都)。  相似文献   

10.
晋昭公二年(前530年),晋大夫荀吴灭白锹肥国以为邑,俘其君绵皋归;五年(前527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克而取之;且以鼓子鸢靼Di归晋,使其田于河阴。  相似文献   

11.
怀宁中学简介安徽省怀宁中学发祥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怀宁邑令彭广钟假安庆任家坡丰备仓旧址所创办的凤鸣书院.1903年改为怀宁中学堂.1952年由文课、卓湖、湖滨三所学校合并重建定址于石牌.1965年定为安庆市(地)属重点中学。重建后的怀宁中学经...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9,(4):I0002-I0002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创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其前身为朝阳书院,是重庆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我国的百年名校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青苹果(高中版)》2014,(3):F0003-F0003
正被誉为"淮上名校"的寿县一中,坐落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它的前身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循理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任学部大臣的邑人孙家鼐捐资扩建循理书院,创办寿州公学,此为寿县新式公学的开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改革开放,老树新枝,百年名校焕发了青春,以累累硕果享誉江淮两岸。1981年,学校被六安行署认定为六安地区重点中  相似文献   

15.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殷商历史上一个显著现象,是其都邑之频繁迁徙,殷人自称“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盘庚下》,以下《盘庚》篇均简注《上》《中》《下》),“不常厥邑”(《上》)。汉代张衡曾概括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西京赋》)“前八”指成汤建国前之八迁,“后五”为成汤建国后之五迁。  相似文献   

16.
君山苍苍,申港泱泱。江阴,春申故邑,人杰地灵。百年名校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就坐落在这里。 名校之名,名在哪里? 一、辉煌的办学历史 南菁中学的前身南菁书院,创办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是清朝晚期江苏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18.
莱佛士书院     
黄佩君 《教师博览》2009,(2):F0003-F0003
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是新加坡一所只收男生的四年制自主中学,由新加坡的发现者及首任总督托马斯·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mes)于1823年5月5日创办,原名新加坡书院(Singapore institution),1868年为纪念莱佛士爵士而更名为莱佛士书院。作为新加坡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已有185年的历史),莱佛士书院一直是新加坡最顶尖的学校。  相似文献   

19.
嵩阳书院     
在河南登封.五代后周时建于北嵩山南麓,初名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比前大魏太和八年(484年)在这里建有嵩阳寺,隋朝时改为嵩阳观。唐村改称太乙观。后唐清泰中送上皮或曾在此聚波讲学。后周时,隐居太乙观者,合盛义教不传,教育不振,乃以办学派教为己任,于是委准设立太乙书院(956本友右),宋是道三年(997年)赔名大立书院,并赔《九经》供应学者。号种二年(IO35年)款合西文(洛阳)官员重修书院s并赐额更名为“若阳”。知县王曾委准设院长掌管院务,并给田百亩供书院膳食等费用。送肽程项先后提举索山余福官,曾讲学于此,“昌…  相似文献   

20.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道年间兴起朴学之风,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在光绪年间掀起三湘新政之潮。再如崇实书院讲求“格致”,设置制造课程,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教育之先河等。作者认为,总结清代省会书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重点高校及学术研究基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