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声     
《今日教育》2011,(9):7-7
谢师何须谢师宴。 ——面对谢师宴日渐火爆的趋势.有评论者认为谢师作为一种淳朴的情感,未必一定要以“宴”的方式来表达,更不必用金钱来物化。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就是自己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每到高考发榜后,被高校录取的学生们都要想办法表示自己对老师和学校的感激之情,于是,“状元宴”、“谢师宴”等风行一时。我的一个表弟去年高考考出了近650分的好成绩,其父母喜出望外,尽管家境不是很好,仍“打肿脸充胖子”决定摆几桌作为“谢师宴”以示答谢,便将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各教研组长等都列入了宾客名单,其实孩子的学费还没着落。也有一些邻居看到他家摆“谢师宴”,也大张旗鼓地张罗起来,而且,为了攀比档次是越来越高。花几百元请老师吃顿饭,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家庭来说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父母下岗、经济窘迫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2,(8):9-9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到酒店举办高中毕业生聚会的逐渐增多,不少酒店推出了“谢师宴”、“毕业宴”。学生顺利毕业,家长感谢一下老师未尝不可。然而,这对平时工作已很累的毕业班老师来说并非好事。他们教毕业班最辛苦,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与全班孩子学习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老师的手》,作者是美国作家。文章主要写了在感恩节那天,老师要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子道格拉斯画了一只手。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着是谁的手。这个男孩子悄悄地告诉老师:“老师,这是您的手。”因为老师经常牵同学们的手,也经常牵他的手。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微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用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谢,确实让人心动。在一种很美好的氛围中,我和65个孩子一起读着这个故事。“我很想对你们说一句话,可以吗?”我很郑重地问孩子们。“好啊,当然可以。”65个孩子静静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5.
周歌 《湖南教育》2014,(8):13-13
随着高考、中考的相继结束,眼下,大批学生进入了毕业季,不少地方的学生和家长"一窝蜂"式地赶着摆"谢师宴",与此同时,各大饭店为了招揽生意,也纷纷针对"谢师宴"推出各类优惠酬宾活动。可以说,"谢师宴"如今渐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学生和家长设宴感谢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当"谢师宴"成为商家的营销策略,人们开始攀比酒席的规格与档次时,"谢师宴"的美好初衷就被物质化的行为遮蔽了。  相似文献   

6.
师恩不言谢     
高考结束后,又见诸多媒体报道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谢师宴”。各大饭店也因此生意火爆,包厢经常被提前预订一空。尽管近年来“谢师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尽管舆论一再抨击“谢师宴”之弊端,但是,仍然没有刹住“谢师宴”这列飞奔的快车。“谢师宴”仍在社会的关注中频繁“开席”。有调查统计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表示,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旅游”和“谢师宴”上。  相似文献   

7.
“这是您的手,老师!”初读《感谢那只手》这篇文章,男孩小道格拉斯的这句话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是一个孩子小小心灵中最深情的呼唤:他要感谢那只手,一只给了他自尊、自信和关爱的手。小道格拉斯家境贫寒,他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可放学后,老师常常会拉着他黏乎乎的小手,送他走一段。因此,当老师要求孩子们画想感谢的东西时,当老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可能是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时,小道格拉斯的画却令老师大吃一惊,因为他画了一只大手。老师迷惑不解,“这是您的手,老师。”孩子小声说。每每读到这儿,我就惭愧。我很…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有人把人情比做一把“锯”(你拉过去我拉过来)是最恰当不过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风是愈刮愈烈,直侵我们的校园。正所谓“礼重心沉,礼多心痛”。这礼是越来越重,礼金也越来越烫手。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2004年的夏天,哈尔滨一学生,欲置办一桌谢师宴感谢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但苦于家庭困难拿不出钱,竟然动起了歪脑筋。他买了一把水果刀尾随一名女子,正准备持刀抢钱时,被警察抓获。这件事经有关媒体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引起轰动。确实,为了置办谢师宴,…  相似文献   

9.
微评     
《甘肃教育》2014,(15):6-6
正谢师何必非有宴毕业季到来,近日多个省市教育、纪检部门发布禁令,禁止教师及党员干部参加或操办谢师宴、升学宴。感谢老师没有错,以此为机会大搞不正之风,大肆敛财,最终让谢师宴变成"奢侈宴"、"敛财宴"和"腐败宴",就值得我们反思和禁止了。(摘自《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0.
齐宝清 《早期教育》2006,(10):31-31
“由于工作繁忙,我不能经常到幼儿园去接女儿,所以很遗憾从来没有欣赏过孩子的作品,今天通过网络欣赏到了孩子的美术作品集,不敢相信我的孩子还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画!太感谢老师了!”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5,(1):14-19
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平” 山西运城市家长: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比较调皮,常常因纪律问题或同学问一些淘气的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我们很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最近儿子说,老师对他的批评“不公平”,而且非常生气,多次提到这件事。我们想,可能是老师因为忙,没有做详细的调查所致。但儿子的情绪也让我们想到,是否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太强调公平原则,以致让儿子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2.
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每年的七月份, "谢师宴"总是特别火爆.这本是学生为了感谢老师的一个仪式,但是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别具意味的聚会狂欢.游义洲同学的文章文字老道,语言明净流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父亲对待汪老师和市长的不同态度,揭示了谢师宴物质化和庸俗化的一面,发人深省,判96分.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中,朱老师因为家长委婉地提出“望老师在校多鼓励孩子”,就“心里还是觉得闷闷的,有些难受”;就“心里真是有些说不出的委屈,很想马上给家长拨一个电话,说说从我的视角看到的情况;又想给她发个信息,解释解释”;并“一下课我就和小吴说,让他拿出本子,在本子上写写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最终家长回信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朱老师也颇感满意。表面看这次家校沟通效果很不错,但我们却认为这次沟通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高考、中考之后,录取通知书相继“飞”到各学子手中,一些考生和家长在欣喜之余纷纷开始宴请老师,以示感谢和庆贺,一些家长甚至不惜重金相互攀比。“谢师宴”本应该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是一种正常的人情往来,办还是不办,小办还是大办,完全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去决定,但现在,它似乎成了一道高考、中考之后必须要做的“附加题”。  相似文献   

15.
方华 《宁夏教育》2009,(10):73-73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逃学了,我要好好学习,报答你……”听了孩子的话.我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很懂事,也很善良,老师带上你这样的孩子感到很欣慰,努力吧,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6.
家长心桥     
亲爱的短辫子姐姐:你好!你的来信早已收到,你还送了礼物,孩子非常高兴。我的孩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为他们订了《新语文学习》,孩子很喜欢看,我就鼓励她参加你的“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也是第一次参与杂志上的活动,这对于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热情、增长知识,有很大帮助。也感谢你的鼓励与祝福。我们夫妻都是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时感到手足无措,不知怎样去引导和教育孩子。为了能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希望你们能提供一些教育孩子好的方式方法。再次感谢你的来信,让《新语文学习》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祝《新语文学习》越…  相似文献   

17.
张薇  王苒 《父母必读》2023,(10):74-75
<正>很多幼儿园老师在毕业季都会收到来自孩子的感谢,去年,我作为大班老师收到了孩子们《感恩的心》这首歌的合唱。大班的渡渡唱完跑过来对我说:“谢谢您,张老师,我很喜欢您,我毕业了您还爱我吗?”我抱着他,对他说:“爱你呀,张老师会一直爱着渡渡。”渡渡也大声地回应我:“我也爱张老师。”要知道渡渡可是个调皮鬼,能收到他的喜爱,真是让我倍感欣慰呀!  相似文献   

18.
直击“谢师宴”镜头一:高考刚一结束,洪城的“谢师宴”就异常火热。很多酒店门前都挂起了红色大条幅,上面写着类似“隆重推出谢师宴,可自带酒水”等字样,十分醒目,还有一些宾馆内设的酒楼也推出了“学生聚会”价格优惠7.5折的促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从感谢孩子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宝的妈妈是一个善良的人,照理说受到潜移默化的孩子也应该自然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其实不然,“身教”固然重要,“言传”也很需要。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1.感谢我们的孩子,是培养孩子感恩心的起点看到“感谢我们的孩子”,也许有人会问:我生他养他,为他付出了这么多,还要感谢他?是呀,不妨回想一下,让我们这一生感到最富足的是什么?是拥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我经常告诉孩子:“你让妈妈做了一回妈妈,这种感觉真好,太谢谢你了!”是呀,生养过孩子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才会更加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孝顺父母;才会…  相似文献   

20.
戴荔 《班主任之友》2023,(12):40-41
<正>对于“一个星期五天能闹出十件事来”的小伟,尽管让人头疼,陈老师还是“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帮他改正缺点、融入集体”,很强势的小伟妈妈也曾表达过孩子在班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及对老师的感谢,足以看出陈老师的耐心。只是,个人认为陈老师可能对小伟妈妈缺少足够理解,为此,我与心理咨询老师张玲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她也从长期做咨询的案例中做了专业解读。小伟妈妈的观点:“对方不接受是他的事,孩子不愿再作道歉,我也不支持他再做些什么,请你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