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关于Na2O_2与 CO_2的反应。教师通常采用的实验是:用棉花包住少量的 Na2O_2,然后放入装满 CO_2气体的集气瓶中。我认为,此实验有如下缺陷:反应瞬间完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能很好地观察到白色产物 Na_2CO_3;不能形象地说明反应有氧气生成。为了克服以上缺陷,特设计 Na_2O_2与 CO_2反应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一、"净吃"思维的基本含义H_2O、CO_2与Na_2O_2发生反应时存在如下质量变化关系: (1)2H_2O 2Na_2O_2==4NaOH O_2↑固体增重36g 156g 160g 32g 4g (2)2CO_2 2Na_2O_2==2Na_2CO_3 O_2固体增重88g 156g 212g 32g 56g反应(1)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H_2O中的H元素质量,从固体质量变化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H_2O中的所有H原子;反应(2)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CO_2对应的CO(与CO_2物质的量相等)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CO_2中的所有CO.  相似文献   

3.
Na_2O_2是“碱金属”一章中的难点,同时又是考试的热点,在解答有关Na_2O_2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反应原理的重要性2Na_2O_2 2CO_2=2Na_2CO_3 O_2↑2Na_2O_2 2H_2O=4NaOH O_2↑2Na_2O_2 4HCl=4NaCl 2H_2O O_2↑这几个反应看起来不难,但很重要,在各种不同层次的考试中,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复考查。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对这几个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重要性应落实到这几个反应的具体应用上,通过具体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226600)周永生说本刊91年第2期发表的《Na_2O_2和CO_2反应的实验改进》一文中提出将生成的CO_2通过装有浓H_2SO_4的洗气瓶,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汽,再通过装有Na_2O_2的二通管,使其反应。我认为该文忽视了此反应的一个重要条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涉及碱金属的化学计算有其特色,计算中必须突出掌握以下四种解题思想和方法:1.混合物计算必讨论—讨论法;2.变化前后钠元素必守恒—守恒法;3.Na_2O_2与CO_2、H_2O(气)反应时固体的质量增加为吸收的CO_2、H_2O与放出的O_2之间的质量差—差量法;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反应原理CO_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_2CO_3)与NaOH的反应。当n(CO_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_2 2 NaOH=Na_2CO_3 H_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_2CO_3和NaOH,或只有Na_2CO_3;再向其中通入CO_2,则发生反应②Na_2CO_3 CO_2 H_2O=2 NaHCO_3;①②为连续的两个反应,可叠加得反应③CO_2 NaOH=NaHCO_3。即当n(CO_2):n(NaOH)≥1:1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_3;当1:2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化学练习题中,常遇到一定体积的NO与CO_2的混和气体(或NO_2与CO_2的混和气体)通过足量的(Na)_2O_2后,体积缩小到另一体积,求混和气体中NO与CO_2各多少体积的有关问题(如:将NO与CO_2混和气体120毫升先通过盛有足量(Na)_2O_2的干燥管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再通入蒸馏水中,最后收集到10毫升无色气体,试求:原混和气体中NO和CO_2各多少毫升?反应前后温度、压强不变) 此类命题的目的是通过CO_2与(Na)_2O_2反应后生成的O_2与NO反应生成NO_2,生成的NO_2与O_2的混和气体再与水反应生成HNO_3这一系列反应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计算能  相似文献   

8.
高一课本(人教版、必修本)《碱金屑》一章,没有指出Na_2O_2与H_2O等反应的实质,因而,学生在分析上述反应的电子转移时,常常出错。现简要分析如下:一、Na_2O_2与H_2O的反应对其电子转移情况的常见错误分析为: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Na_2O_2的计算题中,有一道题非常典型,充分考查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其题目如下: 例题将CO_2与CO的混合气体a g通入过量的Na_2O_2的密闭容器中(内有点火装置,并不间断点火),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质量为b g,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多少克?  相似文献   

10.
按高一化学第四章介绍的方法演示 Na_2O_2与H_2O 的反应,由于反应激烈,致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放出的操作显得十分仓促。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操作装置如下图1;并补充了Na_2O_2与 CO_2反应的实验,操作装置如下图2。两个实验操作都很方便,且效果也都很好。  相似文献   

11.
CuCl_2溶液与Na_2CO_3溶液反应能生成绿色沉淀。这个沉淀究竟是什么物质?是Cu(OH)_2还是碱式碳酸铜呢?有人认为是Cu(OH)_2,但是更多的人则通过实验证明是碱式碳酸铜。本文拟从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CuCl_2和Na_2CO_3都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生成的Cu~(2+)、CO_3能发生水解。所以在CuCl_2。溶液中有水解平衡:  相似文献   

12.
装置如下图。 试管A中装入约占试管体积1/3左右的NaHCO_3粉末,洗气瓶B 装入浓H_2SO_4,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汽,二通管C中装满沾上Na_2O_2粉末的脱脂棉,管口再塞入一些干净脱脂棉,以保证气体能顺利通过,同时增大Na_2O_2和CO_2的接触面积,洗气瓶D装入浓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未来得及反应的CO_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相似文献   

13.
高中化学讲 Na_2O_2与 H_2O 反应时,除了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生成的 O_2以外,教师普遍补充了用酚酞试液去检验溶液的碱性,证明反应生成了 NaOH。教师当然可以想到,无色酚酞在变红之后,很快(1 min 之内)又会褪成无色。对于这一现象,学生在瞬间会感到奇怪,但仔细一想 Na_2O_2与 H_2O 反应后的溶液成分是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同时存在着两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且发生反应时,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先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如果氧化剂过剩,再继续与还原性较弱的还原剂发生反应,这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高中化学中,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点、难点,其中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铁及其化合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反应,如Fe和Fe_2O_3混合物与HC_1的反应;Na_2S和Fe_2O_3的混合物与HC_1的反应;FeBr2溶液与Cl_2的反应;FeCl_3和Cucl_2的酸性溶液与Zn粉的反应等等.  相似文献   

15.
例1.下列相同质量的物质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到CO_2的质量是最多的是( )。 ①NaHCO_3 ②Na_2CO_3 ③BaCO_3 ④MgCO_3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95,宁夏中考题) 解 本题涉及到以下四个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称为酸;凡能结合质子的物质称为碱。根据这一理论,你认为下列物质中具有两性的是( ) (A)HClO_4 (B)NH_3 (C)CO_3~2 (D)H~ 2.四氧化三铁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FeO·Fe_2O_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上述书写方法,Pb_3O_4若看作“混和氧化物”时可写成( ) (A)PbO·Pb_2O_3 (B)Pb_2O·PbO_3 (D)Pb_2O_2·PbO_2 (D)2PbO·PbO_2 3.某盐Na_2R_2O_3·5H_2O遇酸分解,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化学式中两个R原子可以看成处于不同的价态,它是一个常用的还原剂。该盐的重要还原反应如下:2Na_2R_2O_3 I_2=Na_2R_4O_6 2NaI;R_2O_3~(2-)离子的结  相似文献   

17.
在强酸弱碱滴定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用HCl滴定Na_2CO_3时(酚酞作指示剂)无气泡产生;若用Na_2CO_3滴定HCl时(指示剂同前),产生大量气泡。为什么两种相同的物质参加反应,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反应生成物是否相同呢?对此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用HCl滴定Na_2CO_3为什么无气泡产生,生成的产物是什么?我们知道,Na_2CO_3是二元弱碱,它在溶液中产生二级水解。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反应热单位一直用“kJ”,而现行新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三册(人教社2003版,下称新版教科书)中却改为“kJ/mol”,当然同样要求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H要与之相对应。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人们用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旧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是这样表示的:C(固)+O_2(气)=CO_2(气)+393.5 kJ上式表示在101 kPa 和25℃的条件下,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氧气反应生成1 mol CO_2气体时放出393.5 kJ 的热量。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是写法直观,  相似文献   

19.
吴琼 《考试》1999,(Z2)
举例:有含 C、H、O 三元素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 CO_2 与消耗 O_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并知分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1: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A)CH_3OH (B)CH_3CH_2OH(C)HOCH_2-CH_2OH (D)HCHO分析:本题在选项中给出了各有机物的化学式,所以可先用排除法后用代入法确定选项。如 D 选项中 n(O):n(H)=1:2,不合题意,可以排除。其他各选项可用代人法确定生成的 CO_2与消耗 O_2的物质的量之比。即有机物 C_xH_yO_z 需要下列关系:x:(x+y/4—z/2)=4:5可以算出(A) (B) (C)三选项中 n(CO_2):n(O_2)分别为4:6、4:6、4:5,所以  相似文献   

20.
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H的原子核只有质子而无中子.)2.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NH_4Cl是离子化合物,却不含金属元素.)3.非极性键都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化合物中也有非极性键,如H_2O_2、Na_2O_2)4.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CO_2、CH_4等含有极性键,但它们却是非极性分子.)5.所有共价键部具有方向性.(H—H键没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