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珍珠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启蒙有她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作品中,她描写到三种启蒙方式:宗教启蒙、革命启蒙和文化教育启蒙。她否定了前两种诉诸文化霸权和暴力变革的启蒙方式,而是欣赏以文化教育来达到渐进改革的启蒙方式。她的意见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启蒙的思想资源异常丰富。首先,现代学启蒙传统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学的教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其次,源远流长的中国化中的叛逆性传统为现代启蒙提供了民族自身的思想资源与动力基础;再次,中国现代学发生发展的化学资源主要来自西方,这是启蒙思想资源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日本启蒙主义学思潮对中国学启蒙的影响和启发更为巨大。  相似文献   

3.
历史行进到了1915年秋天,当时还未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也并不平静:一面是封建专制的败叶烂果散发着腐气,窃据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帝制的重新出台;另一面是金风浩荡传播着思想革命时机成熟的信息,《青年杂志》的问世标志着一次新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到来。自明代中叶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已经有过三次启蒙主义思潮。应该说,这三次启蒙思潮都带有思想革命的色彩。但是,泰州学派与明清之际尚属春潮乍起,严寒犹威,一时难成  相似文献   

4.
进化论为陈独秀启蒙主义的价值内核。陈融“革命”与“进化”于一体的革命进化论,不同于晚清维新派的渐近进化论。在陈的启蒙思想中,其反传统主义、文学革命论、反宗教观、唯科学主义、世界主义及社会主义,无不以进步主义的革命进化论一以贯之。革命进化论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命和思想解放提供了价值合法性,它不仅是陈激进主义之“现代/传统”两极逻辑的价值预设,而且为他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之门。  相似文献   

5.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的哲学启蒙开启了堪称古希腊哲学的三大"哥白尼式革命",在认识路径上,从外在的"受知"转向内在的"自知";在认识对象上,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在认识目标上,从相对主义转向普遍主义。但他的哲学启蒙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启蒙方法上,他的"否定式论辩"和"无知论"容易滑向怀疑主义;在启蒙基点上,他的理念论容易滑向理性独断主义;在启蒙理想上,他的至善主义容易滑向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8.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9.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现代性文化精神根源的启蒙人手,通过对启蒙的悲剧性的辩证法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是一个被政治化改塑了的启蒙主义,他的启蒙思想深受五四学作品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后来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他对自己的启蒙角色不断地进行了政治改塑。“问题小说”是他的启蒙立场经由政治化改塑后在学创作上的产物。他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对政治需要的迁就,最终造成了他创作上乃至人生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申松梅  张宁 《现代语文》2007,(11):44-45
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含义。身负东西之学,由深受传统家国观念影响的旧文人脱胎而来的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在民族的危机下,无论是中心化抑或边缘化的启蒙先驱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启蒙的主题放在了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主旋律上,从而在现代文学主题上出现了由启蒙到革命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曹刚 《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8-129
启蒙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二十世纪百年的历史。启蒙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力图通过对启蒙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作出梳理性的解释,得出启蒙主义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启蒙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二十世纪百年的历史.启蒙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力图通过对启蒙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作出梳理性的解释,得出启蒙主义在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学界对鲁迅启蒙主义的质疑,笔者认为:鲁迅启蒙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让被启蒙者有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走向成熟状态;文学死亡不是因为启蒙主义的盛行,而是因为启蒙主义的衰落;底层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共存,仍有启蒙的必要;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在21世纪需要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突破整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以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力为基础的新型价值体系,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问题。中国近代启蒙哲学上承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以对人的存在个性的重新发现为突破口,对理学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相关联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展开了冲击。对“自我”的推崇和论证,对“独”与“群”关系的思辨讨论以及对非理性主义的同情和首肯,都表现了近代思想家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个体存在及其自由的关注。近代启蒙哲学揭示出:在群已关系中由以自由原则取代整体主义,既要去除内在的奴性人格,又要突破外在的制度性压制。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人格的独立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自由与公民民主权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西方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萌芽式教育,发端于中世纪末,不仅受到了西方中世纪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来自科学革命、经济发展以及西方社会三大运动的影响。本文旨在发掘启蒙主义运动对西方通识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影响,分析出通识教育的意义,并探索出通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