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料库     
教育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关系教育本质,教学规律等问题的基本理论问题。十年来的研究论文多以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普通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法方面做了探讨。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1、教学过程中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客体关系应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2、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是关系教育本质,教学规律等问题的基本理论问题。十年来的研究论文多以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普通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法方面做了探讨。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1、教学过程中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客体关系应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2、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二者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外教育界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确定各自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而且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有关这~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一、几种师生主客体关系认识的回顾回顾关于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关系的种种认识,大体上有这样四种观点:“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华玉和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已历时久远,但到目前仍无统一认识。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二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三是教师、学生同是主体;四是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五是教师...  相似文献   

5.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与课堂表达艺术陈亚立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上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则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教学范围内,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  相似文献   

6.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深入,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理解和研究主体、主体性及主客体关系中,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夸大的一面,甚至不加具体分析地提出“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论断。我们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认识论一致的思想,违背了列宁强调的在解决主客体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唯物论原则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郝恂龙太国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争论不息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极难把握的实际问题。本文拟借助有关的理论,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一、教学...  相似文献   

8.
师生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讨论中,首先遇到的是教学的主客体概念问题。就目前的文献看,主要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①,“人就是以自觉行为为很本目的主体”,因此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②;“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③孰是孰非?笔者试谈点浅见,以求教于老师们。一、唯物的“主体”、“客体”观众所周知,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讲主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1987年9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增强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化普通教育改革"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教学原理和方法1.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关于教学过程中谁为主、客体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代表们一致指出,在理论上公开坚持这种观点的已不多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把教师当作绝对的主体、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形成和谐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和谐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应是伦理关系、责任关系和回应关系。当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有以主体为中心、以客体为中心、双主体三种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主客体关系紧张的状况仍未解决。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要实现“两课”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双向运动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解决好“两课”教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双向运动关系的本质、根本目的和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主客体问题的探讨长期达不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在方法论运用上存在偏差。应该紧紧把握住教学的实践本质,用实践的观点对教学主客体问题进行分析。“师生共同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发展水平”是教学活动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价值价值问题是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我们赞同李德顺同志在《价值论——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一书中所表达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意见和见解。主客体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项基本的活动形式:实践和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认识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包括统一的两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即主体对客体规律的接受和服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客体,使客体为自己服务。前者为客体性内容;后者为主体性内容,即价值。故价值是客体及其属性在主体的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为主体服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认知关系是复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说、从贯穿过程的始终来说,教师学生耦合主体与教材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的关系,而学生主体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方式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主客体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是本文试图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从哲学意义上看,农民与农业、农村属于主客体的关系,农民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农业、农村则是客体对象。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双方的相互统一,要受种种限制,其中主体自身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正确认识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也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客体转变为教学主体之一,多年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经验表明,让学生作为主体介入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一、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探究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而探讨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目的就在于从教育哲学高度来揭示出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最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这对哲学认识论范畴;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体;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本文认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一是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需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二是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