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一种"均平"文化,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先哲,还是封建帝王,甚至是农民领袖,无不提倡均平、实施均平、追求均平,因此"均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范畴,其历史内涵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要深刻解析"意识形态终结思潮"必须首先从意识形态这一范畴的真实内涵,从意识形态范畴构成的思想史出发,梳理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在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所取得的成就,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各种观念的合理行与不足之处,并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但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与应对措施已经无法适应网络环境及其运行规则。在网络空间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正在从网络空间快速向现实空间渗透。由此可见,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势在必行,而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区别于传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从正确的危机观、科学的防御观、系统的发展观等层面科学解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情况,形成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价值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标志的和谐意识形态,在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新意识形态观.这本著作中,意识形态主要有两种内涵:“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这种新意识形态观的建立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澄清关于意识形态认识的各种误解、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经典原著,进一步理解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的表现,它不仅仅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使之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且意识也与人的心理、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马克思的语境下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思想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历史的梳理,从方法论维度论证了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内在矛盾本性。在溯源意识形态本初方法论的基础上,剖析马克思意识形态和列宁意识形态的方法论发展进程,进而阐释了意识形态概念发展的、辨证的当代方法论,这即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与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提炼和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过程中创生的强大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思想引领,构筑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完成历史合题,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天下大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的争论直至今天一直在继续,且难有定论。对其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文学意识形态论并非是无本之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单纯把文学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看法是不可取的,但不可否认,文学又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并不具有本体性的含义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文译本的解读 ,发现马克思所设定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之上的 ,所谓“历史的原初的四重关系”也不具有本原的意义 ,而只是对于“历史”起源的探讨。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生活过程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继续深入的切入点,高校的意识形态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教师身处其中,要从诸多文化来源中汲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要素加以整合,也就是说,在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问题因此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确定高校意识形态文化内涵的前提、方式、方向就相应地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述而不作”意为孔子编述六经而不另行创作。这一表述与孔子自身治学活动是基本符合的,它实际上是孔子对古代两种著述方式的态度倾向及选择。“述而不作”在长期的历史阐释中上升为一种经学理念和态度,被认为是孔子编辑六经的方式和指导原则,在编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现代编辑出版者应以创新精神对孔子“述而不作”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以“信”为本,推陈出新,促进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创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15.
历史唯的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并不具有本体性的含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译本的解读,发现马克思所设定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之上的,所谓“历史的原初的四重关系”也不具有本原的意义,而只是对于“历史”起源的探讨。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生活过程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从宏观层面看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从中观层面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微观层面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这三个层面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 三个方面.基于上述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方法论原则是,立足宏观整体,注重中观核心,准确把握微观基础,从总体上全方位考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首倡“商战”,后发展成中国近代中叶的经济纲领,其时代内涵包括正确处理“商战”与“耕战”、“商战”与“兵战”、“商战”与“学战”三大关系,既标志着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已接近到本质的层面,又标志着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已基本弄清。  相似文献   

19.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意识形态概念曾经历过一个中性化的转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但依据他们关于意识形态产生和存在条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基本规定不同,所谓“中性化”问题就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问题;列宁在并不知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贬斥性用法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也并不存在所谓“中性化”的过程.毋宁说,这一过程本身只是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运动进行探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