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唐代已具备了令人瞩目的规模和特点。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宋人洪迈称唐代诗歌和小说并为“一代之奇”(《容斋随笔》),是很有见地的。鲁迅在评价唐代小说时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中国小说史略》)只要我们对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作些简要分析,就不难看出鲁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代贬谪文学是贬谪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因此,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大概是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促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故他的目光多投向俄国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不太重视。而在东方国家中,鲁迅最为注重的是日本文学。他早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时,就曾与日本文学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他创作白话小说,曾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过营养。20年代,他还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世纪初,鲁迅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与日本文学的接触。这个时期鲁迅对日本翻译的欧洲文学颇感兴趣,对日本文学则接触不多。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惟夏目  相似文献   

8.
唐代五都交通圈是指以长安、洛阳、太原、成都、江陵等五个建过都的城市为中心的、以五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为联接的文人行旅圈。它作为一个功能地域概念,反映了唐代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唐代交通的网状结构。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视角,涵盖了唐文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体现了各地文学的主次轻重,能够显示出唐代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的一些基本特点,有利于考察都市、交通和文学的关系,把握唐代不同地域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社会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唐宋是中国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阶段.该阶段包括有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四个时期.隋结束了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它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唐朝承袭,是唐代封建盛世的前驱.隋代文学是由汉魏六朝文学到唐代文学过渡的桥梁.李谔、王通反对六朝骈俪淫靡的风气,启发丁唐代的诗文革新.隋诗中边塞题材之作,开唐代边塞诗先声.唐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颠峰.唐代文学兴盛的主要社会原因有:1、均田制和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庶族地主力量迅速发展.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了文学  相似文献   

10.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1.
作为知识人的鲁迅如何理解、阐释并促进中国的革命问题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鲁迅与革命文学的研究,或者纠缠于“革命文学能否成立”和“什么人具备资格”(革命人能否成立)的问题,或者引用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中与其言论表达相似的观点作为证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活、文学、政治、革命之间的转换机制问题,而这个问题更多地涉及鲁迅如何形成革命文学观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鲁迅所弃译的厨川白村和鹤见祐辅的几篇关于政治、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文章则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对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作梳理,发现冯雪峰潜在地运用了苏联的“历史类型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还再次强调了鲁迅的翻译研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无产阶级优越性的先在视域,对文学艺术层面中外关联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5.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学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学才能涌现出来,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特殊处理方式。竹内好的鲁迅论改变了人们对学的惯常理解,但如此解说的学仅仅属于鲁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内认为鲁迅始终是现代中国坛的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21世纪初的八年中,这一研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趋势:1.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深入;2.鲁迅与中国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3.鲁迅与中国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新的视角;4.鲁迅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全面梳理。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著作或论文引领着这些趋势的潮流,展示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竹内鲁迅”为中心,讨论日本在传播和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鲁迅进行多重解读,从而不仅将鲁迅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将“鲁迅的问题”,即中国面对世界化和近代化的问题,转化为日本自身“同构”而“异质”的问题进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