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旗手,为了唤醒民众、挽救国家,在当时的中国引领了一场深刻的、多方位的思想道德启蒙运动。他通过创办报纸等现代媒介形式,为道德启蒙创造了宣传的平台;他通过发起文学革命,为道德启蒙扫除了语言工具上的障碍;他通过大胆的建言立说,唤起了人们向旧道德反抗的觉悟;他通过对新式教育的提倡,为现代国民性的重塑指明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对中国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毁灭性攻击。他通过对封建旧礼教、旧伦理道德的批判,阐明道德革命的必要性;通过对新道德的张扬,提出了构筑新道德的根本途径及其基本轮廓。陈独秀关于道德革命的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打破了定孔学于一尊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对"人满为患"说和"民众国强"说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要采取如下措施:发展生产事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科学技术,增强生产能力;重视教育,提升民智;提高劳动者地位,充实劳动者数量;取消垄断特权,改革分配方法;改革婚姻制度,提倡优生优育;节制生育,限制人口。其人口观具有启蒙主义色彩,但也存在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陈独秀倡导新文化启蒙运动伊始。就把“人的解放”作为其主旨,肯定和张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个性解放与创造精神,希图由“人的解放”而达国家、社会的改造和进步。这一思想,在强调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道德革命是进步思想界对现实政治深层次思考的选择。宗旨是改善国民的行为,通过人的革新,实现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1915-1921)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可称作百花齐放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并开始传播的时代。陈独秀在此阶段也经历了思想的逐步转变的历程.五四前期提出人权论、进化论、社会主义乃近世三大文明,标明了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基本立场,随着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相继爆发.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于是陈独秀在逐渐同情、理解、支持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竟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本质后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宣传和探索,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可谓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7.
本首先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化教育、学艺术、国民人格等方面梳理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反传统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心所在;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具有的反孔排儒、破立统一、毫不妥协的坚定性和强烈感情倾向等三大特征;运用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追踪探解当时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反驳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误解,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确立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历史高度、启蒙价值和跨时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工人政党的认识是其无产阶级政党观确立的思想前奏,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背景下,陈独秀对于民主共和的认识有了新见解,开始从工农群体的视角看待政党.随着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加深,越发认识到“有产阶级政党”的弊端,开始赞扬工人政党的作用与使命,认为只有共产党才可以进行政治改革,改造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提倡“新教育”的先驱之一。他认为:旧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它不适应今天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更不适应教育科学的世界大势。主张教育应“趋重社会”、“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提出新教育的“四条方针”(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和“三大改革”(“自动的而非被动的,启发的而非灌输的”、“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这显然是切中时弊、亟需实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陈独秀关于旧教育“主观主义”(抹杀个性)与“形式主义”(应试教育)的批评也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陈独秀有关“新教育”的改革设计在北京大学“科学长”任上的实践也是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爱国救亡运动。救亡的历史使命唤起启蒙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总司令的作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救亡为历史使命,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锐刊物为理论阵地,始终在苦苦思索中国救亡的路径问题:首先,陈独秀认为必须破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代之以民主和科学思想,改造国民性。其次,陈独秀经过"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陈独秀由此转向社会主义。再者,陈独秀等人在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为捍卫思想的纯洁性而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凸显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并由此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成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五四爱国救亡运动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爱国救亡必然的路径选择。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恋爱的本质、恋爱在婚姻中的地位、怎样实现恋爱自由、恋爱与贞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同时针对当时某些偏激的恋爱观点和做法,进行了正面引导。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恋爱问题的探讨对于当时的人们正确认识恋爱问题、鼓励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冲击旧的封建婚恋观,建立现代婚恋观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论大革命前后陈独秀的基督教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独秀早期(即在1928年脱党以前)对基督教的认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时局与历史任务以及个人理论水平的影响,总的来说大致经历了否定-肯定-否定两次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相似文献   

16.
192 7年 7月中国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时期 ,但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左”倾情绪 ,因而普遍地认为革命形势不是低潮而是继续高潮。陈独秀则明确认定是处于低潮时期 ,陈独秀的低潮论是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建设面临严重困难,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中共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果断采取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组织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实现了从宣传小团体向群众性革命政党的转变;在中国政党史上,首次使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党的基层组织以支部取代小组,为中共现行的基层组织体制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树立了防范与惩治意识。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为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土地革命准备了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18.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五四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五四启蒙的意义时至今日也依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五四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启蒙主体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启蒙中存在的悖论,以反映出现代启蒙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