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知识基础,已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那么,这种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笔者认为,同任何别的知识生成一样,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同的是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基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类型,其生成具有复杂的转换过程和机制,传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难以解释这一新的知识类型的生成过程。为此,本文试图阐述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以及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学说不能解释实践知识生成机制的根本原因,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了实践知识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远程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针对这一问题,把学习课程细分为若干知识点,基于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组成一棵知识树。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后序优先”搜索知识树的学习方法;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可对知识树进行“枝剪”,动态生成一棵新的知识树。在当今计算机网络时代,这对教育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生成与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教学资源共同建构的,这是一个互动的建构过程。本文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实践中依托教学资源,选择和优化知识的过程建构策略,提升知识建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一、讲薄弱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薄弱知识,需要布置有针对性的习题并及时讲评。例如:下列物质:①Fe(OH)3②FeCl3③FeCl2④Cu2S⑤CuS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得到的是(A)只有⑤(B)②④(C)①③(D)①③④学生易错选C或D。这是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不完整,在学习卤素知识时,对铁和氯气反应不能生成FeCl2这一点记忆深刻;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又忽视了Fe+FeCl3→FeCl2也是化合反应,因而造成错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疏理知识网络。上述例题中涉及的知识网络可整理如下:二、讲知识规律教师讲评习题时,要善…  相似文献   

5.
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学校本位教育"的学习方式,发生在工作场所之中,其内涵经历了知识技能观、交互观、过程观和混合观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化。伴随新媒体技术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与普及,工作场所学习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作学习一体化、集体知识群建共享、工作学习内容生成而非预设等。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是工作场所学习的高级形式,它的提出是以知识生成隐喻为基础,强调集体知识库的生成、虚实结合的协作交流与分享、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习元平台作为一种能够支持协同创建、内容生成以及语义关联的知识社区,可以支持虚实结合的工作场所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获得、参与工作任务、知识系统化生成三个阶段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实践知识具有“缄默”的本质。教师知识缄默性的生成是由“内隐学习”的存在、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角色以及实践知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习得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借助自己的缄默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不断地揭示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缄默知识,使其显现出来,达到系统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7.
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学生在自己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默会的理解、吸收、深化显性知识同时达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如何生成、获得的,如何实现知识类型的转化,以及该如何创造条件便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对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9.
ChatGPT是一个全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生产工具,它的出现可以与文字的出现(使知识可以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大脑可以公平地获取知识和表达知识)相媲美,它通过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和生成性,开启了人脑之外的智慧。这对学习的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让学习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超级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的交流中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每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都不可能避免地与以前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而后继的学习也相应地对以前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心理学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影响的称之为正迁移,简称迁移;而产生消极影响的称之为负迁移或干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消除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知识就是力量 这是培根的一句名言。 知识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留下的积累,是驱逐愚昧、开启心智的力量。“空袋不能直立”,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每个人健康发展、智慧生成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科学史上,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天生一双锐眼,又酷爱观星。  相似文献   

13.
复习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因为所学知识总是会遗忘的,为尽量减少遗忘,提高知识的保持效果,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复习是指重新学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但它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深度加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政治复习课,不该是教师展示演讲能力的舞台,而要把它变成是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闪耀智慧光芒的一片纯净天空。我们应该在中考政治复习中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生成"知识树",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知识教学实践中,个体的知识学习往往被理解为抽掉自身生命的私人性和丰富性而形成共相的过程,这一认识遮蔽了知识学习的深层价值意蕴,导致知识教学中诸多不良倾向的产生。改善知识教学实践,必须扬弃那种追逐共相的知识教学模式,由面向形而上的知识教学转向弘扬诗性的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的建构,不仅在于提高教学绩效,更在于注重知识的诗性生成、观照个体的诗性生活、提升个体的诗性境界、营构诗性的求知境遇,将知识、个体、境遇等教学要素整合为充盈诗性的交互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源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知识学习表现为3种形态: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的3种形态生成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评价应当基于知识学习的3种形态.据此对数学核心素养分为3种不同水平,这种水平划分吸取了布卢姆模型、PISA模型的长处,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特征,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具有个体属性,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过程千差万别,然而,在我们的知识教育中,“知识”常常是外在于个体的,普遍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知识的丰富内涵及其个体属性不显。为此,在知识教育中,应对知识的个体属性重新给以定位,凸显知识的境域性、默会性和价值关涉,正确认识“掌握知识”,关注知识的个体生成,实现知识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由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创新出组织的共同知识。由共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创新平台、知识资产以及三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模型可以解说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个人知识通过由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类模式所构成的螺旋式循环最终升华为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知识系统。四种类型的知识创新平台支持共同知识的生成。知识资产是共同知识生成过程的输入内容和输出成果,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的划分非常必要,二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着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有必要关注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传统知识观的核心信念是表征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个人对生活世界准确、客观的表征,却深陷知识与世界的表征论、个人与知识的反映论,封闭了课程知识的情境性与知识探究、运用的空间.难以构成核心素养生成的知识基础。生成主义知识观体现了重建表征主义知识观的当代共识,将知识视为个人参与世界过程中创造、生成的过程与产物,进而将课程知识视为探究的对象或运用的工具、资源。生成主义视域下的课程知识观凸显了知识的实践立场,并诠释出素养所蕴含的知识信念,这一取向下课程知识观的重建策略在于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知识学习与知识探究的统一、学科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9.
素养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其实质是作为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一能力蕴含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理智与道德的统一。可见,素养与知识之间并非是两个实体,素养甚至是知识实践性、情境性等的时代彰显与另一种表达。两者作为预期学习结果的连续体,是一体化的共生关系。知识与素养关系的生成性旨在澄明两者间具身、情境与实践等关系特征。实体性与生成性之间的方法论原则旨在丰富知识与素养内涵的理解、理解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澄清化知识为素养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审视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针对不同类型知识教学提出的两种教学改革主张。本从知识教学改进的历史演变这一视角出发,依据历代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了审视,讨论了人类知识结构中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是学生习得知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可厚此薄彼,方可有效地落实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