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批判与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杰出思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划了未来和谐的美好社会。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第三,和谐社会本质是社会基本矛盾自身的调和;第四,和谐社会表现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异化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活动产物对人的奴役是私有制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在思维中用异化概念来把握这种现象,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卢梭的权利转让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异化理论,再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认识迎来说,表明了人类认识的某种深化。但异化劳动理论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极限,而是一个环节。马克思后来摒弃了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发展到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从这两个伟大发现回到异化劳动理论,甚至回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上,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进行了扬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和谐社会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要达到社会和谐必须以高度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性化是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谐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性、个别差异和人类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我们必须从教育人性化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性”出发,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人性异化”问题,通过教育劳动、行动、互动、活动等“总体化”实践,实现“总体人”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它上可以联系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后接剩余价值论。本文以人的要素为核心,分析人与劳动、劳动异化与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辨析,资本主义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利润率与资本增值率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科学性,进而探究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爱欲与文明》是其代表作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的本能观点,将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爱欲”学说,使它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同时他修改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无压抑文明”的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是马克思的两篇闪烁"人学"光芒的手稿。前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异化劳动,提出了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复归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的道路;后者则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上阐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道路: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为了占有剩余价值使用人的强制性的雇佣劳动,而且为了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率使用人的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科学,由此造成的社会剩余劳动时间对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的大大增长将构成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的基础。既往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忽略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的这个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提出从异化劳动得出私有财产这一结论的含义、原因和意义。一些人对于这一结论感到迷惑不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为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私有财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从劳动的本质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及其将被扬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采用了“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即从后头开始思考。由于某些人对方法问题缺乏理解,造成有意无意地曲解马克思的结论。异化劳动范畴,后来为剩余价值学说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现阶段不能彻底扬弃异化劳动,人与自然、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仍然不和谐。建构和谐社会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劳动实践,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东宁 《华章》2007,(9):51-51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中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每个人应该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诸方面得到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并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发展”一词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词典后,发展便注定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本文把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揉和起来,围绕发展观的三次演变,在发展观演变与发展经济学二者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分别是:传统发展观和结构主义学派;协调发展观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自由发展观与发展经济学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前提和现实背景下,思考人的发展的角度不仅要考虑个体和社会因素,而且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的发展以新的内涵,比如生态意识、全球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实现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以教育为根本途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展是人类推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种、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发展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政治性和人类性;发展观包括发展的内涵、目的、主体、道路、机制和标准等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观可以从历史、哲学、时代变革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邓小平对发展问题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对发展问题作了科学的阐述,跃上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现实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研究和经济学发展研究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可持续发展前景下,思考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西方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力图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西方发展理论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简要地凝练为这样五个方面:从西化到特色的转变、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从单面到全面的转变、从征服到保护的转变和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这些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发展已有诸多分析,但对二者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深究.陈新夏教授所著<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为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科学发展观和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应把握的五个重点,即:明确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处理好三种关系,实现高等学校协调发展;抓好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统筹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需要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而体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选择上,就是走加速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快城市发展机制的改革,为加速发展大城市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选择西部开发模式时,应当充分尊重和内化东部发展中那些能为我所用的成功经验,正确对待东部发展中那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失误和挫折,谨防因袭东部发展中那些西部断难效尤的先发体制,努力发扬光大西部自身潜在的优势,正视和克服西部自身存在的的劣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