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善良、小有聪明又颇有几分浪荡公子哥儿气的人物。口才颇佳,但无心学术。在上大学时他的父亲方腿翁为他包办婚姻,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同乡女子订下婚约,他既不情愿,又不敢反抗,幸而这个女孩子不久死去了,女孩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老板为了纪念独生爱女。用女儿的嫁妆钱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方鸿渐在欧洲生活懒散,随便听了几门课。心得全无,但为了回国给家人一个交待,花三十美金买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名牌高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围城》描写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而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婚姻是一座“围城”,更主要的还在于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本身的性格弱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流贯于这对恋人悲欢离合始终而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性的悲凉,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拒性以及人情的冷漠。  相似文献   

3.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的《围城》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及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着意写出了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6.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8.
《围城》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悲剧表现出来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家庭)这4大阶段。小说层次清晰而又生动地展现了这最基本的人生4大阶段在方鸿渐身上逐步破灭的过程,并以此反映出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灰色的人生。 尽管方鸿渐并不可恶可恨,但也算不上是一个正面知识分子形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大乡绅的纨袴子弟。他在爱情生活上,一方面,追求纯真、朴实的爱,厌  相似文献   

9.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悲剧命运,还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中心其他人物的悲剧,展示了人性弱点与人心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贯注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深沉关切和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10.
斯人已逝,其著犹存。《围城》自1947年初版至今50多年来已被重印无数,因为它永远都是经典。学贯中西的钱钟书以“围城”为喻,道尽了世人辛酸。《围城》是写给世间男人看的,女人看了会自惭形愧。书中蕴含着若千人生哲理,每个内容都赤裸裸地反映了人生世态:你可以看到方鸿渐是怎样被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但你千万别同情他;你可以看到孙柔嘉怎样从温柔过渡到凶狠,但千万别憎恨她。因为这就是生活,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生活——几乎我们眼中的每个男人都将会变成方鸿渐,每个女人都将会变成孙柔嘉——无论你愿不愿意。生活就…  相似文献   

11.
翻开《围城》的第一页,就会看见杨绛那段有名的题解:“围在城里的想出去,围在城外的想进来,对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不禁暗暗感叹其平实中闪耀着的精彩的哲理火花。它道出了全书的思想精髓,也道出了人性,对于我们每个人。这种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鸣。《围城》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行踪为叙事线索,把一位徒有虚名的留学生,在爱情、事业、家庭等方面的经历,以机智幽默、渊博学识、辛辣嘲讽,对当时社会种种的丑恶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道出许多人生哲理。且不论《围城》中那星罗棋布充满幽默又“讽”味十足的描写,单单谈谈其人…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太原大学学报》2022,(1):87-92
"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是《围城》唯一让方鸿渐有知音知己之感的女性形象,她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诞生于方鸿渐对"鲍小姐+苏文纨"亲身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之上。她同时又是一个真实的女孩子,同样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凡是曾给她和方鸿渐关系发展带来好运或正面意义的东西,后来皆又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夏志清教授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其他这里可以不论,单是人物姓名就能体现出上述特点。兹将《围城》中两个重要人物的姓名考释如下:一方鸿渐“鸿渐”出自《易经》“渐”卦,卦辞的内容“属写家庭生活之卦。六爻首  相似文献   

16.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大师普希金笔下的不朽形象,他是作为“多余人”的鼻祖而出现在俄国和世界文坛上的.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精雕细刻的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有着广泛化表性的时代的产儿”和“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人物”。随着两位艺术大师的笔迹,我们可以寻找出奥涅金和方鸿渐在人生旅途中所共有的相似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唐晓芙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她不仅是方鸿渐超越现实生活中庸俗女人围城的一种遥远理想,还催发方鸿渐积极的自我精神意志复苏;她的揭批打击既摧毁了方鸿渐的个人自信心,又引导和鞭策他不断前行、改造自我现状以超越悲观颓废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19.
苏文纨与方鸿渐曾有的关系对方鸿渐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在方的人生转折的关键处多次起到了巨大作用.苏使方观注"围城"并产生围城观,进而促使他的整个围城人生观念进一步深化、完成.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方鸿渐     
在《围城》的开篇处,作者钱钟书在介绍方鸿渐的身世行状时对这位小说主人公下了这样一个评语:“他是个无用之人”。后来在第五章,方鸿渐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职,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内地交通及生活条件又较落后,他们一路颠踬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目的地抬头可见之时,方鸿渐问好朋友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可见,他私下里也承认这样的评价虽不中听,却很中肯。到小说将要煞尾时,方鸿渐与妻子孙柔嘉为职业事大吵了一通,又得知仆人李妈已打电话请柔嘉姑母来给柔嘉助阵,便要躲出去,气得柔嘉大骂“Coward(懦夫)!Coward!Coward!”这三处评语分别从叙述者、朋友、妻子及当事者本人四个角度给了方鸿渐一个共同的结论:“无用”(懦夫正是无用者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