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说教材现代女作家叶细细的至情散文《让我许个愿》被选在读本必修"献给成长"这一板块中,与必修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编者匠心独用,意在通过这两个板块,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细腻解读文本,体悟人生百态,挖掘事相后生命本质,在切身经历中,在换位的反思中,实现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3.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也始终坚信一点,学生是在体悟中成长的,而不是在说教中成长的。“教育无痕”“大教无言”,教育讲究的就是“润物细无声”。特别对于一些年轻的班主任来说,在自身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经验尚不足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现代化,对辅助教学工具也提出了更新要求。要求教辅工具现代化、科学化,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最先进的科技,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让编排更清晰直观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其又分为"吟诵青春"板块、"体悟人生"板块以及"设计未来"三大板块。这种编  相似文献   

5.
本课是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名著导读”板块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及需求,开发的一节名著导读课.这节课的主体环节是读书、阅人、悟生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观察了几种“不同的生命状态”,通过品读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人物,体悟不同人物性格在“自处”以及“他处”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或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死亡”与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最大主题,也是海明威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之一。它表明了海明威站在死亡这一人生的最高点上对人生本质的体悟和对人生历程中得失的反省,表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和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介绍】《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两篇文章,作者分别是郁达夫和高建群。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教学设想】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有许多共同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现行高中必修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谈诗歌鉴赏艺术的文章之一,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它侧重于诗歌中意象称谓的求证,也侧重于对诗歌中意象的感悟、体悟,审美性很强,同时特别涉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诗歌理论性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篇教学张力很大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到深入的字底体悟,从孤立而零散的意象理解到诗歌的意境感受,从诗歌内容的认知层面去窥探诗歌鉴赏的审美层面,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9.
【课标·教材·学情】 同属“体悟人生”板块,张洁的《我的四季》与杨子的《十八岁及其他》相比,显得深刻厚重。从内容上看,《十八岁及其他》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谈论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等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后者写作者在整个人生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于阅历不丰、涉世不深的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语言上看,  相似文献   

10.
<正>/这里有一份推荐给成长中的少年们的视听清单/图书1.《关于人生这场旅行的四件小事》/[英]扎克·西格、苏西·克里普斯、安妮·格雷、米歇尔·门德尔松这是一套精巧轻松的小书,汇集了一众名家作者所写的体悟片段,并不会因为篇幅过载而令人望而生畏。围绕“漫步”“友谊”“独处”“美食”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F0002-F0002
本刊的办刊思想,反映在内容板块的价值定位中(宏观),也反映在栏目的选题指向上(微观)。内容板块按“历史教育视野”“教学实践研究”“学生成长聚焦”“教研互动广角”划分为四个,四大板块之下各设若干栏目,各板块及其相关栏目的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2.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阅读与鉴赏》2007,(9):76-77,80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相似文献   

14.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永远新的旧故事”一样,因为阅历的局限,环境的变化,小说时间的久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世间有大美”,但是对于游走于分数和考试之间的学生而言。世间的美,他们没有体验。世间的大美,他们没有体悟。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虚拟的游戏或玄幻作品中,陶醉于虚构幻想营造的自我天地。面对真正的自然,他们总是无暇顾及,无心感受,总是吹毛求疵。但是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地平线上》是必修1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悟教学”的提出,最直接的意义或许在于,实现了教育研究视角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实质。如果说前20年间,强调学生实质性的、发自内部的成长与发展还不是多么急切的话,那么在今天,这已经成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了。在此背景下,“体悟教学”的研究更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价值。“体悟教学”似乎包含了这样一些重要的内涵:1.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3.体悟是一种精神经验,“体悟教学”强调…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一“直面人生”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该专题分为“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三个板块层层深入:第一板块通过司马迁与屈原生死选择的对立统一使学生产生问题探讨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和要求:“走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格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情景中切身体悟,逐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确立人生坐标,塑造健康的人格。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而语文教学和生活情景相融合大致有三种方式:引进生活情景,深入生活实际和开拓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言意”之说与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之说同是与语言相关,现在作为二者之外的言说者对其思想进行比较,虽然对其思想本身并无复加,但是通过比较,或许能对其有一个思路上的澄清。 首先,从我们的研究角度来看二者的思想,庄子的“言意”说应该说是一种体悟,而索绪尔的“能指、所指”则应为一种研究。 正如一般所认为的,西方人尚理智,而中国人尚体悟。就“言”和“意”的关系而论,《庄子》诸篇并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在某些篇目中在论及其他时略带提及,如在《天道》篇中,主要论及的是天道及其与人道的关系,只是在文章将尽结尾…  相似文献   

20.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现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