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3.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能熬出不苦的药来?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能熬出不苦的药来?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以表扬为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5.
让“良药”变得不“苦口”云南师大附小陈虹当班主任,总免不了要批评学生,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被批评者往往难以接受,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才能使批评这剂”良药“变得不“苦口”呢?谈点个人的体会。首先.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巧配“良药”不言苦——浅谈批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一、顺“天时”,应“地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做到顺“天时”,应“地利”,以使批评收到正效应。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境下暂不适宜批评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批评是班级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大多是苦味的,被批评的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和强烈的不满,从而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聪明的制药商在难以下咽的药丸外面,包上一层糖衣制成甜口良药,使病人不再惧怕服药。如果班主任给苦味的批评裹上一层“糖衣”,效果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药”,但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让我们把批评的话语转化为孩子易于接受的良言,使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做到施“良药”而不苦口。  相似文献   

10.
据我所知,有的校长批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有人对此向他提意见,他却说:“我说话是难听,但‘忠言逆耳利于行嘛’!”附和者更有之,理直气壮地说:“‘打是亲,骂是爱’,‘良药苦口利于病嘛’!”真的“利病良药”都苦口吗?...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生是不是都要重创?学生受教育之后,是否都要留下被剪裁的伤疤?回答是否定的,教育不都是外科手术,教育中更多的是滋补。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不愿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但若教师能讲究批评的方式,注意批评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践证明是能收到较好教育效果的。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邓光明 《湖南教育》2004,(12):42-42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代科技发达,良药的外表都裹上了一层糖衣,那么忠言是否也可以不逆耳?要是能顺耳,岂不更好。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大家所熟悉的。齐威王之所以能接受邹忌的劝谏,与邹忌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大有关系。班主任不妨加以借鉴,让批评更顺耳.更利于学生的行。  相似文献   

13.
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是良药。 批评是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言行给予否定的评价,班主任通过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它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教育过程中批评的方法是常用的,严厉的批评似治病的猛药,但不是任何人善用,任何人宜受的。批评不讲求方式会“好心反作恶意”。  相似文献   

14.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是教师的职责。但因为批评是负强化的,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而大多学生都不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在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中使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批评才能使良药甜口、忠言顺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十六计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5.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市面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药品特制成糖衣片或干糖浆类,何也?爽口。由此可见,良药未必一定要苦口。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确实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批评要做到“五忌”和“五要”。  相似文献   

16.
无痕的批评     
叶锡健 《师道》2005,(5):41-41
批评,是一剂苦药,有时是一剂学生不得不服的苦药。这剂苦药包容了教师多少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苦心并不一定能为学生体察到。怨恨、误解、抵触等消极情绪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阳正旺  卿松青 《零陵学院学报》2004,2(4):108-108,165
批评,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副苦口的良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如何使忠言良药变得顺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位老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批评犹如一剂良药,虽味苦但却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批评就像给树修剪枝叶,这样它们才能成为栋梁。作为教师又该如何批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9.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学生在接受批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因此,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使批评收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嵇珺 《家庭教育》2007,(7X):6-15
赞赏的蜜语是幼儿的心灵鸡汤,但一味地赞赏,是否会让孩子听不了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总是打骂孩子,又怕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这赞赏和惩罚的天平,究竟该如何平衡?我们的父母,又该如何把握赞赏和惩罚的尺度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以下的篇章,共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赏罚问题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