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鼎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器具,其发明和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陶制鼎,商周时期,大量青铜鼎的出现更是把鼎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在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鼎文化。  相似文献   

2.
鼎乃青铜器皿,发轫于远古时期,属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民族历史影响深远。以《说文》内所有与鼎有关的字词训诂为考察文本,从汉字文化学角度集中审视中国鼎文化意识,考察结果表明:鼎最初是以炊食馔具面目出现,其社会功能逐渐扩展至味鼎、药鼎、祭祀鼎等,因原始先民重鬼尊祖风尚浓烈,且伴有宗教祭祀仪式,社会地位日趋重要,最终凝固为图腾彝铭、邑落重器、邦国象征。一言以蔽之,一段《说文》鼎文化之演变历程,实即一部华夏民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铸鼎象物、功名鼎铉的民族祕典史、社会礼仪史、国家政治史,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提供古老注脚、合理内核及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3.
近十余年来,新文化史正成为中国史学新潮流。受此新潮流的推动,中国史学不断拓展新领域,正在形成新理论,逐步调整史学叙述。值此学术转型之际,科举学下景观学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对象从封建政府兴建的贡院转向底层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鼎甲楼就是贵州省民众普遍认同的科举景观之一。作为遵义历史上的重要科举景观,鼎甲楼将状元、榜眼、探花奉为神祗,进行科举崇拜,借此向社会传播科举文化。鼎甲楼是黔北遵义科举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崇拜的神祗具有特殊性,确立信仰之后当地杨兆麟巧中鼎甲,最终因时代发展而走向衰毁。黔北遵义鼎甲楼的特性反映出当地进士文化深厚,当地进士文化又对举业繁荣、区域文化、文化世家、当地教育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用炊器,是反映考古学文化性质和研究先秦社会经济最重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的西陵峡居民创造了发达的釜鼎文化。夏商时期,西陵峡东、西两系原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特征鲜明的早期巴文化,即罐、釜文化。西周中期以后,西陵峡地区楚民族文化是以鬲、鼎为主体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在这些词中都有“鼎”这个字。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皿,常借指王位、帝业。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工艺极高超的青铜鼎就是后母戊鼎。后母戊鼎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的镇国之宝。  相似文献   

6.
正"两强"能"鼎立"吗?鼎,就是古代的锅。鼎演变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始于夏禹。鼎小者,仅可置于案几;大者,如后母戊鼎,重达8 7 5公斤,是鼎中的巨无霸。鼎有足方能立。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谁也没见过两条腿的鼎——那样的鼎是立不起来的。鼎大多是圆鼎,三条腿,所以才有"鼎立"一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鼎立"的释义是:"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  相似文献   

7.
陶圣建 《历史学习》2005,(10):32-33
高中新课标教材在讲到宗法制度时,提到了鼎或簋,本文对鼎、簋和钟鼎文作一知识性介绍,并指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一处错误。鼎,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鱼肉用。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已发现的铜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方鼎。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  相似文献   

8.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到铁鼎,前后绵延竟至六七千年的历史。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去联大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赠给联大中华宝鼎——世纪宝鼎一尊。中国的宝物不可胜数,为什么江主席单单选中了鼎呢?鼎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鼎,三足两耳,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它的最初用途是做烹煮器具。据文献记载,历史发展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贯族们还用鼎来做烹煮器具。 在鼎里放上待烹煮的食物,底下架上炭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们享用。用鼎做的食物,主食一般  相似文献   

9.
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重器司母戊大方鼎,以其通体尺寸之大、重量之重,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鼎”。关于该鼎的重量,历来都写作875公斤,几成定律。但中国计量科学院最新称量的结果却是832.84公斤。为什么鼎会由重变轻了呢?这还要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谈起。  相似文献   

10.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安徽省内企业——中鼎集团为典型的案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的选择,提出自主创新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进动作凭借对象的"用"和"以"此种用法的"用"和"以"在出现语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故下文以语境为纲,描写二词的使用情况。(一)出现于"作(铸)+器名,……用/以+动词……"形式中,如,1.师器父作尊鼎,用享考(孝)于宗室,用祈眉寿、黄?、吉康。(5.2727师器父鼎,西中)  相似文献   

14.
黄赤道坐标换算是球面天文学的重要内容,西方很早就应用球面三角方法解决这类问题。但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没有产生,郭守敬和梅文鼎都利用《九章算术》中的结果解决了黄赤道坐标换算问题。该文通过对郭守敬和梅文鼎黄赤相求方法的分析,指出他们的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自打文字族人诞生以来,"鼎"氏家族可谓风光无限,在子孙们的不懈努力下,"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第一代"鼎"氏子孙:"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第一代"鼎"氏子孙所奉行的原则了。他们  相似文献   

16.
仁·智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偶、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金文中才有,最早出现于中山王鼎。从中山王鼎的字形来看,应当是两人并列同坐,相与存问,意示亲敬。与《说文》的义相合。  相似文献   

17.
鼎、贞古代是同一个字。鼎是本义,贞是引申义。鼎是象形字,后来字义引申、分化,另造了贞字。古代占卜又称为贞,贞、正同义,汉代经学家郑玄指出,"贞之为问,问于正者"。进入文明社会后,鼎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周代有九鼎。儒家认为,得鼎者得天命。  相似文献   

18.
金文     
青铜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称铜为金,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殷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金文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因之金文又称钟鼎文。又因为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说,凹下  相似文献   

19.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用鼎制度就成为礼之核心,因为鼎不仅是当时社会礼仪之用器,还是沟通人神之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成为等级与权力之标志。九鼎在周代历史上为国朝之重器,产生于西周的列鼎制度,是集祀权、神权、政权于一体的象征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