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罗冰 《吉林教育》2008,(7):101-102
在德育过程中,班会是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实施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一个好的班会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帮助教师以各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并且在班会的组织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缩小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学生能够在班会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吸收班会内容并加以内化,提高德育实效性。德育的实效性是指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的德行,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教育者的道德教化(或日伦理劝导)活动,即教育者通  相似文献   

2.
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是德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内化。所谓德育"内化",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直接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集体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实际上,学生生活在集体中,集体的风气、集体的舆论、集体的活动和交往、集体中的榜样等等,是使道德内化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会道德内化 ,指个体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 ,变为自觉行为的内在力量。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强化德育的开放和整体意识 ,积极发挥德育客体的主体作用 ,改进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注意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是高校德育工作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常建军 《教学研究》2008,(1):38-40,44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些都无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选择怎样的德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对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品德心理结构理论,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讨德育实效性与德育知识理解、情感内化的关系,以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并对知识理解、情感内化和行为外化间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德育实效性受个体对知识理解和情感内化程度的影响显著,且情感内化在知识理解和行为外化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对德育实效性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深化德育知识的情感内化,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情感建构;加强德育供给侧改革,教育内容由宏观抽象说教拓展到微观生活实践;建立良性的家校联动机制,保证德育在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小学德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 ,缺乏魅力。德育的理论研究证明 ,要从根本上提高德育质量必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 ,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 ,必须激发道德体验。本文阐述了新时期聋生道德体验的内容 (回归聋生生活 ) ,总结了四种道德体验方式 (活动体验、教学情境体验、类比移情体验、直觉体验 ) ,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必须讲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解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之间的矛盾,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一、突出一个“实”字,讲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个“实”字。“实”字可以概括为起点、切入点要扎实,时间、空间要充实,活动内容要有实效。“实”是德育地位的体现。确定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应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德育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地位,又要研究德育的特殊性。德育工作做得实,学生思想素质教育、道德…  相似文献   

14.
德育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促进人性完善,最终实现全社会道德品质的提升,建构人人享有的道德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因而德育不是道德条文、规范的简单记诵和再认,它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没有学生的道德理解和体验,就没有德育存在的现实基础,德育内容也无法顺利实现内化和强化。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构建起道德体验心理场,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联系道德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15.
德育实效性差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教育过程分析,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过程,用无条件服从取代自由选择的欲望。二是轻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品德心理实际严重脱节。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学说的式微说明放弃道德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如同传统知性德育模式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灌输那样,依然解决不了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认为完善教师主体性,培育学生主体性,将道德认知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传授道德内容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德育实效性不足问题逐渐出现,现阶段对德育实效性问题从哲学角度进行辩证和理性地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德育实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对道德内涵认识的错位,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仍不适合时代特征地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同时德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网络的消极作用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我们合理运用各种德育模式的优势,整合系统的教育过程;加强对德育客体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促进道德内化,并最终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同时,还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加强网络德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然而究竟怎样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使道德准则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追求目标,变成学生的个人信念,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财富?这依然是德育的难点,这也是德育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德育内化几个问题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教育探索》2008,3(4):108-109
德育内化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固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德育内化与外化彼此结合、互动的过程,是外部的社会道德规范逐渐为学生所同化的过程。只有弄清德育内化的内涵、德育内化的作用以及德育内化与外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