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安石在一个教研室共事近四十年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一起编书的日子。我大学毕业刚留校 ,就奉命带领中文系 58级的学生到门头沟煤矿去搞半工半读 ;随学生一块儿去半工半教的五六个教员中 ,就有石安石。当时系里指定由他、贾彦德和我共同讲授“语言学概论”课。那时的“语言学概论”课没有教材 ,主要参考苏联人契科巴瓦的著作。无论是教的、学的人 ,都感到这门课抽象、枯燥 ,难教难学。安石就提出了在我们备课的讲义基础上自编教材的设想。从门头沟回校后 ,在高名凯先生的指导下 ,由安石具体组织教研室年轻的教员和在学的硕士生开始编写。1 9…  相似文献   

2.
悼安石     
安石离了开我们。多次提笔想写点纪念的文章 ,但思绪万千 ,悲从中来 ,又不得不把笔搁下。校庆期间在安石家住一宿 ,看到一起切磋问题的书桌 ,看到坐惯了的老式藤椅 ,看到熟悉的桔黄色的书架 ,看到曾与安石抵足而眠的床榻……怎么也不敢相信这竟然一下子成了没有安石的安石“故居”。我和安石是在 1 952年夏三校合并以后认识并成为至交的。大概因为都是固守十五斋老营未被调走的班干部吧 ,来往较多 ,但更主要还是由于他性情平和、易于相处的缘故。而在毕业后的几十年中他的人格特点、学者风范则发展得尤为完美。安石处处为他人着想 ,而且细致…  相似文献   

3.
人生得一知已可以无憾。我和大家一样 ,在安石这样情深义重的朋友 ,算是三生有幸。曾写过四句小诗 ,是给他的 ,但没有寄出 ,如今抄在下面 ,算作补偿吧 :六载同窗学 ,相知五十秋 ,人生得挚友 ,馀事复何求。我和安石认识于 1 952年院系调整。那时他长得眉清目秀 ,一副书生模样 ,但两道剑眉显示了他的坚强和精明。文章写得漂毫 ,成绩优秀 ,会拉二胡 ,非常活跃 ,对人热情 ,胸怀坦荡 ,能推心置腹 ,讲真心话 ,大家都喜欢他 ,我们很快成了朋友。1 954年毕业 ,安石留系任助教 ,学习工作都忙 ,仍以极大的热情为原班同学服务 ,与外地的同学联系。在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在担任《文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常听到同学们一些反映,有的同学说,这门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接触过,对教学内容感到陌生;有的同学说,我们将来不过是当一名中学教师,不当什么“文艺评论家”,探讨这些复杂而有争论的理论问题,有何必要?还有的同学说,文学概论似乎与中学教学关系不大,没有这些理论知识,同样能当好一个语文教师。这些想法的存在,影响了文学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学人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文系是1985年正式恢复重建的。同全校各系相比,它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弟弟;但全校每个系的每个学生都同中文系有关系,因为,按照教务处关于限选课的规定,每个学生在五年期间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学1-2门中文系的课。如果从1980年文史教研组成立时算起,面向全校已先后开设了21门语言、文学课程,这些课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文学的教学体系。十年来,选课学  相似文献   

6.
安石先生和高名凯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曾长时期被国内语言学界尊为经典的“老三篇”之一。所以读大学时 ,我就仰慕安石先生英名。 1 985年我随安石先生学习理论语言学 ,徐通锵老师主持教研室会议 ,第一次郑重其事把我介绍给安石先生 ,安石先生朴实谦逊、平易近人 ,年龄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得多。北大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安石先生主要上《语言学专题》和《理论语言学》课。当时 ,朱德熙先生上《汉语语法分析》课、叶蜚声先生上《外国语言学史》课 ,还有徐老师的《历史语言学》、陆老师的《语法研究》、郭老师的《汉语文》…  相似文献   

7.
周礼 《语文天地》2011,(2):54-55
人们常说,慈母严父。然而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却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我曾与他三次同学。 第一次与父亲为同学是在1997年。那年,我与父亲一同考入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当然,我是应届班,而父亲是成人班。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不同的教室上课,  相似文献   

8.
其实,我一直都在想,我幼儿文学旅程的起点在哪里?是躺在奶奶怀里听她讲熊外婆的时候吗?是在童年时妈妈带我到朋友书店里看到第一本童话的时候?这些应该都不算是幼儿文学吧,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幼儿文学,第一次有了心灵触动应该是在进幼师后第一堂语言课,瞿老师给我们朗诵的一首儿歌:《小弟和小猫》。当时我就在心里说:“哇塞,原来朗诵儿歌是这么有趣啊!”这应该就是我幼儿文学旅程的起点吧。再后来加入幼儿园语言素质研究的团队,开始使用文学启蒙丛书,对幼儿文学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首走过的路.有那么三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周礼 《语文天地》2011,(3):54-55
人们常说,慈母严父。然而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却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我曾与他三次同学。第一次与父亲为同学是在1997年。那年,我与父亲一同考入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当然,我是应届班,而父亲是成人班。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不同的教室上  相似文献   

10.
昨天我遇到了一件事。我从前的一个学生,给我来一封信。他是南方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这个大学在解放初,学制都跟苏联学。中文系相当于苏联的俄文系,有两个专业,语言和文学。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不分了,语言文学混  相似文献   

11.
安石悄悄地走了。在科研工作中 ,在打假斗争中 ,我经常感到有必要像往常一样 ,给他写信 ,但是已无处投寄了。我感到万分悲戚。从我 1 962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以来 ,直到安石 1 997年故去 ,在长达三十五年的岁月里 ,除开文化革命的十年外 ,我几乎没有中断过同他的信件往来。他是最先读拙著《模糊语言学》油印本 ( 1 986年 )并提出详尽意见的学者之一。那上中下三册油印本费去了他多少时间啊。他对拙著有些地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但是他又充分肯定了我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在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篇论文“2 0世纪的中国普通语言学…  相似文献   

12.
姚老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我们敬重的老师。20世纪50年代中期,姚老就在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我们讲授“中国新文学史”,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胸有成竹的潇洒风度,我们至今难忘。此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接触姚老的机会不多,直到70年代后期,姚老担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我和张永健教授作为他的副手,与他有了较多接触。姚老在同我们谈话以及在学会年会的多次讲话中,邮谈到他对中国文学传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看法,谈到学会工作和当代文学研究的取向,谈到创作《李自成》的情况,这些都使我们深切感到:姚老不仅是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也是位生性耿直、具有高尚品格的导师。  相似文献   

13.
小于同学在我教的班中算是差生了。他非常淘气,上课总是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情,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也不好。我对他的这种印象一直伴随他两年多,直到他开始接触高中数学。那是一节高一对数的概念课。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对数,所以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除了小于同学,他还是老样子,喜欢在课堂上想自己的事情。然而,当我讲到自然对数的底数e时,他突然眼睛发亮,眉头紧锁,并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他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关于e这个无理数,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还能有什么问题呢?他不会又要搞什么花样、出什么洋相吧?于是,没等他说话,我就先开口了,有什么事情课下再说吧。当时,我正讲到兴头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所谓的证据一个男孩儿向他的同学炫耀说 :“有一次 ,我爸爸不小心掉进水里 ,眼看就有生命危险 ,他急中生智 ,抓住水中游着的两条鱼 ,这才安全地上了岸。”同学们都不相信 ,要他拿出证据来。“难道还需要证据吗 ?”男孩儿不解地说 ,“我爸爸现在好好地活着 ,这就是最好的证据。”语言课的质疑“从下学期起 ,我们的各门功课全部都用英语授课”老师宣布说。“不 !我们会听不懂的。”一名同学反对说。“不要担心听不懂 ,学语言 ,说到底就是要多听 ,不断地听。你们每天都听我说英语 ,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听懂。”“可是我每天都在听小狗叫 ,到今天也…  相似文献   

15.
妈妈被罚站     
我上的是一所不错的重点校,六年级的时候,教我们的数学老师姓武,特别厉害,一上他的课,总有同学不是罚站就是被他抽教鞭。我总奇怪他的头发都花白了,怎么还没有一点儿慈悲心肠。事情也难怪,有一阵,我不知怎么上课总走神,有一次我把作业写了个乱七八糟,没敢带到学校去。那天下午是武老师的课,一检查数学作业,我就说忘带了。武老师不信,派了个同学就到我家去叫家长。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 ,从事了一生的教育工作 ,退休之后想想什么是教育 ,却糊涂了!这实在令我感叹不已!为了想清问题 ,不得不回顾一下自己的历史。我是1959年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 ,1963年毕业后到中学任教的。进师院之初 ,刚学了几天的《心理学》课被停了 ,说《心理学》是唯心主义的、修正主义的东西。教《心理学》课的老师被分配到学校的小卖部售货去了。《教育学》虽然开了课 ,但没课本 ,讲课的也不是老师 ,而是上两届的同学。他们讲的是《毛泽东论教育》 ,是从《毛选》上临时择录的 ,极不系统 ,更何况今天你讲 ,明天他…  相似文献   

17.
彭东明 《师道》2009,(1):7-8
认识易中天老师,是18年前的事,那年我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就读,他在武大中文系当讲师,给我们开了一门名曰《中西美学比较》的课。这门课虽是选修课,但听的人蛮多,不但中文系的本科生喜欢听,而且作家班里这些吊儿郎当的人也喜欢听,甚至还有其他院系的也跑来听。因此每次易中天老师一开讲,总是要在几百人的大教室里,而且这还不够,每每过道上以及教室后面都挤满了人。有一些精明的同学早早便将书包放到教室去占位子,免受站着听课之苦。  相似文献   

18.
在求学的道路上,深得许多老师的教益,其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毕霈霖和岑麒祥二位先生。他们执教的风格各有所重,唯其如此,恰恰赐给了我双倍的幸运,使我倍加珍惜。 霈霖(道尊)先生是我的启蒙塾师。他教育我的特点,是鼓励我快想、爱说、敢争。一个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却动辄妄言天之高地之厚。先生不但不泼凉水,反而把你一句我一句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引以为乐,那热情也近似于孩子的天真。由于得到先生的支持,这种个性一直保留到大学生活中,以至于延续至今。 1962—1963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读五年级,得做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是《论词位与词位变体》,指导教师是岑麒祥(时甫)教授。早就知道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的奠基者之一。那两年一直在听他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课,而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在国内又都是首创之举,我们尤其能体会得到其中包含的他在印欧系语言和欧美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特殊贡献。这回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写文章,接触的机会自然就更多,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份左右,系办公室主任突然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上函授课,我心存感激的同时几乎是满口答应了下来。要知道,作为省属地方高等院校的普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上函授课是增加收入的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自2004年分配到某师范学院中文系以来,我是第一次接到这样幸运的电话。而且我听说,在我们系里,函授课因为由班主任自主招聘教师,经常存在“买课要课”或走关系排课的现象,往往会出现搞写作的去教中教法,搞新闻学的去教文学概论,而真正研究中教法和文学概论的老师可能还没课上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位叫李青的同学,他从小爱好文学,上小学的时候就立下了要当一名作家的志向,于是,从上初中开始,他就孜孜不倦的写作,然后向外投稿,虽然从来没有发表过,但他却依然乐此不疲,不断的努力着.考大学的时候,他报考的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但由于严重偏科,数学成绩太差而落榜了,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能上线,就索性不考了,到县城的一家工厂里做了合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