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原回目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着重写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虽取材于历史(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但它又是一部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讲唱和戏曲基础上写成的,有人说作者罗贯中写这本书是“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的确符合实际情况。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作者推崇“忠义”,主张以“王道”“仁政”治  相似文献   

2.
魏晋风度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儒家观念的一种否定。在魏晋名士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自然、率真、闪耀着个性光彩的形象。而魏晋风度所崇尚的个性品格、精神风范、思想感情与行为模式在《红楼梦》中都能见到明显的印迹。本文从悲剧意蕴、象征意蕴、人物性格等方面论述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能更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  相似文献   

3.
《失亍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二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描写了从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统一中国其间近百年的波澜壮阔、风云变色的斗争史实。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从审美的角度看,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态是超拔,其主要内涵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是对“道”的把握和体悟。魏晋风度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无待”、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这种精神的自由只有通过生命智慧才能达到。魏晋风度是《世说新语》的编撰者通过淘选“创造”出来的,是其自由愿望的某种达成。  相似文献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我们在看到其卓越讽刺艺术之时不能忽略小说中体现的另一可贵精神:有浓厚六朝情的吴敬梓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及他希望通过对魏晋风度的学习重塑士林的美好人格理想。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名士、贤人、奇人形象的分析透视出魏晋风度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视野对魏晋风度作一审视。我们认为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将审美、艺术创作与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熔为一体,以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为特征的,它真正开启了中国美学的大门,是中国式的存在主义美学的标志。文章还对近年来围绕存在主义美学和魏晋风度的两种看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把魏晋士人生活的总体风貌概括为“魏晋风度”,这是现代学人关于魏晋人文精神研究的起点。文章重点从鲁迅的著名演讲出发,重点考察了他从文学史、精神史层面对魏晋风度所进行的奠基性开创性研究,从而揭示这种研究的思想文化价值和重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士人生活百态和社会风尚的文言小说,其中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更是这一时代鲜明的代表。放诞怪异和率真旷达的行为举止,是《世说新语》众多人物群像中最具特色和最具说服力的表现,也是"魏晋风度"理念的最佳行为实践。文章从《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最具代表性的行为举止入手,在分析行为表现本身内在美之余,探寻这种行为的动机和影响,从而发现这些行为和"魏晋风度"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模仿性。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对魏晋风度的界定主要是从纯美学角度出发的,其中以“文的自觉”、“人性的觉醒”、“人的觉醒”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本文从魏晋风度的构成元素入手,透过觉醒之本质对魏晋风度展开论述,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相对于汉代世俗的、关于人的认识与理解的觉醒,是审美的觉醒,其核心是自然,并据此阐释了魏晋风度的相关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主导思想是颂扬侠义,表现、褒扬了先秦古侠和司马迁所归纳推崇的侠义精神、侠义伦理。《三国演义》中的侠义内容来源于史书记载、民间传说及作者的加工虚构。  相似文献   

16.
编辑叔叔阿姨:我非常喜欢读些历史名著,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作为长篇历史小说,那它算不算史书呢?  相似文献   

17.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8.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根据罗贯中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历史剧。改编的宗旨,是忠实于罗贯中的“演义”,而不是照搬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因此,大的历史事件符合史书,而人物和故事情节是经过艺术化了的。它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史诗。不论是大会战,还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击;不论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不论是鏖战还是突击战,均各有特色、层次分明、真实可信。例如描写以弱胜强的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和以火攻著称的《赤壁鏖兵》等大大小小战例,给  相似文献   

19.
姚莹 《文教资料》2013,(32):24-26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刘宋初期众多名士的异闻轶事、言谈举止、容貌风度、文坛风尚。如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一般被认为是集中反映道家思想的一部著作。然而,事实上,即使是书中最放浪不羁的名士,也明显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上具体分析《世说新语》对《论语》的继承,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部书,不要混为一谈。《三国志》是一部史书,《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史料而再度创作的文学巨著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