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诗歌理论,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代巨掌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是我国文艺理论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国对诗歌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仅历代“诗话”已卷帙繁巨。远在15个世纪前.刘概就在他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引用《舜典》中语来说叫诗的意义.指出:“诗合.特也,持人情性”①。意思是说,诗是用来约束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鲁迅的诗论对犯国古典诗歌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虽然他的诗论专著几乎没有,并一再声称自己对诗是u外行人”“,间或写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改革家。鲁迅的改革思想贯穿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书信和日记中,成为他伟大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关于改革的论述,研究他的改革思想,对于搞好当  相似文献   

3.
宋词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它是运用文艺关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宋词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文学形式的美学本质、审美特征、创作艺术和审美规律的学科。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使我们建构宋词美学学科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开展宋词美学研究。对于深化中国词学理论研究,促进文艺关学的学科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进行宋词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综合运用历史考察、社会批评、文本分析和审美观照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没有写过什么关于美学的鸿篇巨著,但他毕生重视美育,研究美学,探讨美的客观规律。在他的杂感、小说创作中,在他的文学艺术论文中,在他的革命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中,对美、美感、悲喜剧、美的规律等根本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美学思想。这是一笔丰富的、宝贵的美学遗产,需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对美学问题曾经作过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鲁迅没有写出专题的美学文章,其美学思想中的观点和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类著作中,也体现在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艺术实践中。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首先得运用归纳的方法,把这些分散的美学观点和理论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然后再和他的艺术实践加以比较,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三鲁迅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问题来讲: 1、鲁迅非常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审美是文学的一大特征。鲁迅早在他的《摩罗诗力说》(1907年)这篇著名论文中就说过:“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这里所谓“人文”乃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心声”是指以抒写内在情感为特征的各类文艺作品。意思是文艺作品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在读者,观众中造成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鲁迅又指出原始社会中的古人“道其能道,爱为诗歌”“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这些见解都说明了文艺作品有一种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其艺术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鲁迅先生关于继承东西美术传统的观点,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真知灼见。如今,鲁迅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扬弃来吸收、发展它。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建构中国现代喜剧理论的思想行程中起了基石作用。他的喜剧观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喜剧本体论和喜剧特征论。喜剧本体论集中体现在他为喜剧所下的定义上。其内涵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喜剧对象、喜剧美感的生成转换、喜剧和讽刺的关系;喜剧特征论主要体现在他对喜剧的社会性、真实性、艺术性的论述中。鲁迅十分重视审美创造的主观精神的发扬。他的喜剧思想既是对传统喜剧观念的重大突破,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中国现代喜剧理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杰出的成就和他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研究鲁迅,从他具有真知灼见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探索他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把握现实、反映现实的独特性,研究他留给后人的创作经验和美学传统,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一般指他一九○二年东渡日本到五四运动发生前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为环境条件所制约,又在推动着环境的改造和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说中的环境内涵甚广,主要指社会背景、自然景色及风俗和特定的氛围三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为人物设置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活动舞台,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鲁迅在小说中,常常巧妙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 他的小说,从总体上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作为总背景的,鲁镇、未庄、S城,都是当时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既是他的小说的人物生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也是这些人物创造的对象和结果。《孔乙己》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尚未受到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冲击,仍然笼罩着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毒雾,十分愚昧、保守的中国小城镇的社会生活图景,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物是这种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它的活细胞。  相似文献   

11.
我们要了解篮球意识,那么首先应对“意识”有个较为准确的理解。“意识”是个多义词,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来讲:通常把思维、精神和意识看作为同一类概念来运用,都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心理学上来讲:意识是人有目的有意向的行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头脑思维能力经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引起感觉、印象、判断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阅读活动是在一定的导读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它一方面受社会意识形态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在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城中发挥作用。我们必须研究怎样才能使导读意识对读者阅读行为产生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的作家。他的复仇意识根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显示出如下的特征:重在精神复仇而具有形而上特性;因为爱而复仇,体现立人意识;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以及讲究竞争艺术的复仇过程。鲁迅的复仇意识对于现今的人文精神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金安  张珊 《海外英语》2014,(5):173-175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该文拟对中国翻译美学的起始界定,学科定位和理论应用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翻译美学运用的层级问题,将翻译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以美学方法和标准对翻译进行系统阐释,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正>对体育竞赛的欣赏,是运动着的身体作为审美对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综合形成的知觉、使人得到对审美对象的完整认识.在激烈的篮球竟赛中,快速的推进,变化莫测的换位、默契的传球、准确的投篮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因而篮球竞赛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因观赏者与运动员一样盼望表现和创造力,尤其是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力、健、灵、智以及集体力量所展示的状美的气势.其感染力是极其强烈的.它使人们心中充满着朝气蓬勃的、向上的、健康的,强状的力量,“从而对高水平竞技者发挥生物潜力的表演产生联想,也为体现自己“类”的力量而感到自豪”.篮球运动的这种“自娱性”向“他娱性”的转化,亦是篮球运动与社会需求的谐步发展.因此,就引起了审美价值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20世纪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大变动时期。这一嬗变是全方位的裂变,有别于传统社会中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它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包括思想文化理念,同时还包括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鲁迅亲身经历了这一涌动着潜流暗波的历史转变,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敏感和一个哲人的深刻承受着裂变带来的巨大的精神负荷。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古典社会中原有的知识体系也发生了分裂,知识分子原来承担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实社会之间的裂缝也就越发突出。传统文人身上原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审美批判,但是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美的生产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美的基本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日渐改变,当艺术彻底商品化,审美也沦为一种消费,这种批判还是否可能?美国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詹明信构想的认知图绘关学是解答这一时代难题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篮球运动美的客观性,探讨了篮球运动中美学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并指出它具有时代性、技术性、共同性等内容特征和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特征。将有利于篮球运动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新文艺小说之林的奇苑,有着独特的艺术美。由于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且因深邃地研究了中国古典小说史及创作经验,更深刻地表现着中国现社会,故鲁迅小说又表现为地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探讨鲁迅小说的美学特征,既要注意西方美学理论的规范,又要注意中国传统美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众多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其关键问题之一是深刻的认识自身,敢于批判自身,对疲惫衰竭的国民性作出前所未有的内省和深刻反思。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语境中,启蒙者们以西方基督教忏悔为参照标准,使其成为新的价值观的一个支撑点。鲁迅对基督教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同样站在忏悔的天平前,深刻地剖析自己,对民族的灵魂也作了沉重的反思,并努力构建新文化以达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