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主语承前省略是相当广泛的。可以承前邻句的主语省,承前隔句的主语省,还可承前分句的结构成分省。有人认为,“承前省略是指主语相同的邻近分句中,后面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省略有个必需的前提,即各分句的主语相同。如果各分句主语不相同(即邻近分句主语不相同),也‘承前’或‘蒙后’省略了主语,就会造成主语短缺。”  相似文献   

2.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最常见的主语承前省略,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我万料不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表示承前省略主语) 《祝福》中复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除了如上面一例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3.
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使语言简洁明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后边句子里的主语往往可以承接前边句子里的某个成分或前边成分里的某个词语而省略,这在语法上叫做主语承前省略。主语承前省略主要有四种形式,即承前主语省略、承前宾语省略、承前定语省略和承前状语中的某个词语省略。 (一) 承前主语省略。这是最常见的省略形式。它的特点是,后边句子里的主语承接前  相似文献   

4.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里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现以鲁迅先生的《药》为例作个简析,以窥见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之一斑.一、承邻句的主语而省.如(“[]”表示省略主语):①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②老栓一面听,[]一面扣上服衣服;[]伸过手去说,“你给我罢.”  相似文献   

5.
一、主语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有三种情形:第一、承上文而省。第二、蒙下文而省。第三、虽没有上下文但主语可以体会出来。承上文而省:主语省掉之后,文意仍然不致发生误会,为避免重复或为避免行文累赘起见,便把主语省掉了。例如:  相似文献   

6.
复句中的分句常有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句的主语而省。如“他常常扛着钓鱼竿,∨去河边钓鱼。”(《钓鱼》)(∨表示省略的主语)。但有时候,下面一个分句主语不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而是承前一分句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而省,这也叫做“暗中更换主语”。它是承前省略主语的特殊形式。小语课本中通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汉语句子的主语承前省略,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形式大都出现于复句的第二分句及其以后的分句中,除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省略是常例外,在不妨碍理解、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只要前一分句的某些成分(如宾语、定语、兼语及主谓词组的主语等)与后边分句的主语同形,就可以在后一个或几个分句中构成主语承前省略。但是,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中,是否也可以构成主语承前省略?过去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论述。前几年在语言工作者中发生的“贵宾们所到之处……”句有无语病之争,以及早些年关于“当梅兰芳到达兰州时,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句是否病句的问题(分别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一、三期及《中国语文》杂志社1959年编《语文短评选辑》),就属这一性质,只是一般没有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罢了。其实,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的主语,在本句中承前省略,也是一种屡见的语法现  相似文献   

8.
读了《浅谈文言文句子中主语的省略》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颇有收益.但是,对主语承前省略的部分,似觉有补充的必要. 主语承前省略,就其与所承之句的远近而言,可以分为“主语承相邻分句的有关词语省略”和“主语隔句承前有关词语省略”这样两种情况。对于前者,人们议论得较多,但对后者,却有所忽略.事实上,主语隔句承前省略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里很普遍.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的语法著作里,关于主语蒙后省略谈得较少。其实,主语蒙后省略出现的频率虽然不象主语承前省略那样大,但也是较为复杂的。本文试从主语蒙后省略的类型、条件和表意特点三方面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行电大教材《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讲到:复句中的主语相同,主语一般在第一分句出现,后边的主语承前省略。但有时复句中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时,不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而是承前一分句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而省略,省略后语意明确,不会使人产生误解,这也叫“暗中更换主语”,是承前省略主语的特殊形式。为使学生在学习时弄清这些形式,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历时态的角度说,文艺消费的主体经历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从无主体到主体再到后主体的演变,其情况十分复杂.从共时角度说,在当代市场社会的有机依赖体中,商业化的出版、发行和销售网络、批评机制、大众传媒、种种文艺机构、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群体共同营造了大众文艺消费的场域,在一个众语喧哗的消费场中呈现出的是众多的交互性主体,文艺消费活动更像是一种妥协、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至虚,恒也;守中,笃也"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守中"思想。从宇宙观论视域来看,要达到一种道法自然、"复归于朴"、自然无为的状态;从认识论视域来看,要持守没有成见、偏见的虚静认知的状态;从主客体视域来看,要守住人心中淳厚和谐的心境,守住人作为人的本性和资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从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角度,对情态补语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作为后面修辞功能研究的基础,着重分析情态补语的三个修辞功能。情态补语的陈述功能:情态补语是句子的重心,信息含量大,有一定的歧义性;情态补语的描绘功能:情态补语具有生动、形象、夸张的特点,且有强调作用;情态补语的评价功能:从述语、主语、宾语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难在建立共识。破解难题,首先要在定位上建立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应把握三个基本定位:在空间上应定位为中国,大尺度时间上应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服务对象应定位为人民群众。破解难题,更要在凝练概括原则上建立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应坚持十个三统一原则,即在命题、践行主体、内容、价值目标、功能效用、日常生活、精神建构、产生机制、具体运用、语言表述等十个方面分别实现三个要求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表述为:和谐,民本,情义。这三个词在内在逻辑上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符合三个基本定位和十个三统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辩证唯物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6.
<春秋经传集解>总括范围副词主要有"皆"等十五个,常用于动词谓语句,修饰动词;部分还可以用于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就其语义指向而言,多数可以前指主语,部分可以后指宾语,"皆""同""俱""备"等语义还可以指向上文的动词谓语.部分先秦常用总括范围副词在<集解>中已经消失,中古新的总括范围副词在<集解>中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理论的解释与分析,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最近出版的解正明博士的专著《汉语语法语义应用研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下试从语法、语义、话语修辞和汉字等四个方面说明该书的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师及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是解决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中诸多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又以某教材为例对模式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9.
西方早期的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道文化人类学的命题。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文化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学的出发点,而文化传播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界定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即主要研究的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新闻、娱乐等内容,重点关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是一种物的属性,一种关系量,用科学的语言它是一种能量。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伦理道理等都不是生产力。讨论某种物或某种精神是不是生产力,以及讨论生产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系统等,从严谨、科学角度看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