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讲述了第一代美国移民中性格、命运各异的四位中国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小说由一片鹅毛引出,而综观整部小说,鹅毛是连结母女关系的一根重要纽带,一个意味深长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鹅毛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内涵,从情感和文化两方面阐述其在《喜福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展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母亲与代表现代美国文化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各种冲突,但更再现了美国女儿与中国母亲的同一性。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中国母亲性格上的两个特点:忍而不让、自信达观,以及对自我的不断追寻说明中国母亲对美国女儿的影响以及美国女儿从中国母亲那里获得的精神,从而揭示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喜福会》体现了大量的中美文化。本文从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女儿之间的母女关系、中国式男女关系和美国式男女关系、中国式朋友关系和美国式朋友关系的对比出发,表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喜福会》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8.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0.
分化与和解——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辰晖 《海外英语》2011,(10):287-288
寻找自我定义与在美国社会中的个体认同是描写第二代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中心主题。谭恩美的《喜福会》传承了亚裔美国文学先驱们所开创的这一传统,尝试了将亚洲的文化遗产和美式的期望合为一体,小说描写了四段母女关系,他们所要要承受和跨越的,除了代沟,还有日渐式微的古老中国文化和势不可挡的当代美国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喜福会》不但表现了在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中的个人悲剧,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文化在经历变迁时的艰难。《喜福会》本质上并非是一部关于分化的小说,它所写的是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和解,也是对亚裔美国人挣扎着实现中国背景和美国自我之间的妥协的纪实。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其成名作《喜福会》是华裔文学的一部杰作,它主要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的悲惨遭遇及对美国女儿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和婚姻两个视角探讨中国母亲的苦难对美国女儿的巨大影响,深入探究该小说文本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取向作为《喜福会》的主题之一,隐匿在诸多的象征意象之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在生活中常用的汉语和"洋泾浜"英语映射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对中国文化靠拢和对美国文化疏离的取向。  相似文献   

13.
苗学华 《教书育人》2012,(24):159-160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上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华裔女作家,她的小说《喜福会》一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通过对移民美国的四位母亲以及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全面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但小说的基调是积极的,她们并没有在荒诞的人生境遇中沉沦,而是时刻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自由选择。这种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对生命进行深层体验的方式有着  相似文献   

14.
张春梅 《海外英语》2013,(2X):202-203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其代表作《喜福会》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还赢得了多项大奖。对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有助于从文化传统和历史史实方面来剖析谭恩美是如何积极地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万千读者的眼球。这部以四对美国华裔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调书写了一个个隽永而绵长的情感瞬间。这些故事讲述着四位母亲从中国到美国寻求生活希望的艰难历程,她们的选择是对流浪的诠释,是生存的另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电影《喜福会》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展现了三代女性的不同婚姻与家庭命运,从女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纵向追溯与反思。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华裔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处境,造成了《喜福会》中人物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刘瑞卿 《考试周刊》2011,(29):31-32
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她们的四位女儿接受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又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美国文化中。书中所呈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是母女不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背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讲述了四对母女的故事。四个出生在中国而在成年后移民美国的母亲和四个出生在美国的女儿的性格各异,而母女间的会话更是矛盾不断,表现了母女在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上的差异。对此,该文依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其中多次出现违背合作原则的对话,但是却没有导致对话中断,反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然后通过对李军、程乃珊两个英译本的全面考察,解释《喜福会》虚构对话的翻译策略和复现原作虚构现实的等值性。对此,该文旨在通过合作原则论证译作对叙事话语主题功能的捕捉,从而为小说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