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楹联习俗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周秦时代至今,它在中华民族中保持着较好的传承。传承过程中,精英与大众都成为传承者,并且呈现出活态的张力。这二者之间的互动,仍是当下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商贸民俗指商人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习惯,是商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同时被当作某种规范加以保持的习惯。徽商在几百年历史长河的传承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商贸习俗,今天徽商研究已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其贸易民俗的研究却鲜有所见,本文试图从徽商的认知、管理、广告等三方面对徽州商人的重商习俗、义利并重、以贾服儒习俗、血缘亲族习俗、以族谊结商帮习俗等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从而使得该民族的特点具有更大的稳固性和顽强的传承性。满族的生活习俗主要体现在满族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歌舞及体育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具有传承性与稳定性,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点灯背猴"习俗是流传于崇信城乡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方面原因导致崇信地区的"点灯背猴"习俗受众日减,尤其是青少年对此项文化了解较少,文化传承出现危机。笔者将从历史渊源、习俗仪式、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此项习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诗词楹联体现了韵律对仗文学的意境美、形式美、音乐美;利用学生已有的楹联和诗词知识,探寻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为广大师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识古诗词楹联等韵律文学提供平台,深入地把握诗词楹联的内涵和精髓,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升师生汉语言的语言教养。  相似文献   

7.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楹联的发展已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实物或纸质传统方式,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渠道,在党和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发展楹联事业。本文以茂名楹联为例,试图分析楹联表现出新常态:一方面楹联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传承机制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语境下,即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方式,创造出新的楹联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常态,引导楹联艺术团体积极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8.
徽州楹联既表现出楹联形式对称、内容相关联、对应词性相近同、平仄相协调的普适性特点,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徽州楹联的四个特点,包括历时的传承性、题材的丰富性、分布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另外,选取物质民俗视角、精神民俗视角、社会民俗视角和语言民俗视角四个方面对徽州楹联进行民俗学解析。同时,徽州楹联的社会功能,包括教化一方百姓,维系社会安宁,规范社会生活,调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概而言之,通过对徽州楹联这一民俗事象的解读,可以展现徽州地区的民俗风貌。  相似文献   

9.
大力加强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把高校当今的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楹联文化.如能运用好楹联学习、创作这个建设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将能形成一种新特色、新气象.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以云南省马洒为个案从文学艺术和节日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意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等方面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是"全国对联教育基地"。学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成立校内楹联名师工作室,开发楹联教学特色课程,开设青少年楹联社团,积极营造校园楹联文化学习的浓郁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挖掘并体验感悟中国楹联文化的丰富内涵,深深烙上"品赏楹联润泽品格、传承文化责任担当"的印记,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2.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学校开展楹联教育,不仅是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要求,更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楹联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中国元素”,又有世界眼光的新时期主人,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基于这一背景,我校在开展楹联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日本稻作文化研究更多停留在广义的层面上,而具体民俗文化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并很少有学者研究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拟从年岁时节的稻作祭祀习俗、插秧时节的稻作祭祀习俗、插秧后的稻作祭祀习俗等三个不同阶段入手,对哈尼族和日本古代农村三个阶段的民俗祭祀活动进行梳理,并阐明日本传统文化中稻作祭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日本政府层面为保护稻作祭祀文化所采取的保护对策则可以为红河哈尼族稻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在外来文化的裹挟下,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在孩子们心中逐渐界限模糊。项目化学习是学习和传承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我是清明习俗文化小小推广使”教学设计,从设计核心概念、问题驱动、项目实施计划、实践活动过程、学习成果和全程评价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语文学科为主阵地,融合道德与法治、劳动、美术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途径,探索全新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5.
潮汕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风情万种的民间生育习俗,包括生育崇拜、祈子习俗、分娩习俗、生育礼俗、禁忌习俗等方面。潮汕民间生育习俗是潮汕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潮汕民间对生育的高度重视,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与地方特色,体现了潮汕人浓重的重男轻女生育观,具有一定的落后愚昧成分与消极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与积极意义。随着社会进步,潮汕民间生育习俗与其他民俗一样不可避免地发生流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潮汕民间生育习俗的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构建健康文明的现代潮汕民间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这副对联,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传统饮茶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也随之日渐突显。中国传统饮茶习俗可以分为清饮类、调饮类、"吃"茶类、治病药饮及教化类等四大类型,并在现代社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得到传承和保护。传统饮茶习俗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立 《教育探索》2006,(8):21-22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赋予中小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学开发楹联校本课程并使之与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是传承民族文化瑰宝、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结合语文教学开发楹联校本课程,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巧对数字联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在楹联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许多古代关隘、殿堂、园林、庙宇等地方都留下了不少精妙的楹联,读来使人赞不绝口.说来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