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码实践中的权力逻辑:教育不平等的新解释模型——基于对伯恩斯坦符码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主要探讨教育行动代理人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形塑社会空间与合法的沟通形式,意图解开社会、文化传递与劳动力再制之间的纠葛关系。伯恩斯坦教育符码理论的学术价值不容置疑,但在中国运用这一理论,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以便更好理解和充分发挥这一理论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周正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4):64-66
在消费社会里,电影的消费受到电影本身及其内部符码的操纵,进而构成一种权力,控制着观众的消费行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消费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叙事的感官化。这一系列相关的消费逻辑就是电影消费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外来务人员工子女学校生活语言以及教育语言标准的定性分析,总结了外来务工子女"语言习性"的特征及其与学校所要培养的"语言习性"之间"质"的差异,揭示了学校教育通过语言"再制"不平等的机制,展现了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微观处的"不平等"遭遇. 相似文献
5.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118-121
根据巴兹尔·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不同阶层学生由于语言编码差异导致了学业水平差异。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语言编码上不同特点并加以利用,这有助于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流行语言有所取舍,引导学生掌握规范语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在城市学校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孩子所使用的标准语系统,农民工子女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呈现出诸多地域方言特征。由于作为一种象征性权力的语言建构了标准语系统和方言系统之间权势地位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基于此,从多语共处的语言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实现教育过程平等的路径: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意识,树立“母言”濒危的文化意识,以及创设平等共处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选用在我国是新起的研究。本文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对于教科书选用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度、地方保护等棘手问题,是现有研究无法解释的。针对此,我们提出了权力视角,它对于解决现有问题是及时的和有价值的。权力视角下教科书选用的研究框架至少包括教科书选用中的权力主体、权力行为、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佩里·诺德曼的图画书符码理论为当前各级各类图画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其基本假设是:图画与文字一样都是抽象的。该理论从图画的整体属性、图画内部各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以及图画和文字的配合三个方面分析了阅读图画书的专门策略,并指出认知图文两者所传达意义的差异是图画书提供的最重要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陈伦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2):84-86
伯恩斯坦的语言符码理论为探讨我国城乡学前儿童语言表达差异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研究发现:城乡学前儿童语言表达在语言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修养性方面出现显著差异,语言符码出现了严重分层。儿童在入园前和幼儿园教育中形成并扩大了城乡儿童语言符码分层。应加深对儿童局限符码的认识,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和儿童语言发展;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素养,在家庭教育中向儿童传递精致符码;实施农村幼儿园补偿教育,科学引导儿童进行精致符码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孙敏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6):4-6
本通过对教育行政组织中存在行政权力变质现象进行了意识、结构、机制和制度根源的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了较理想的权力控制机制。包括从权力意识、权力承受、权力运作环境和权力运作过程等多方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12.
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的规则。逻辑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不同组合和运作方式,影响甚至决定了教育制度的特征、轮廓和面貌。随着人类互动和教育交往的世界化与全球化,教育制度的形式化和逻辑化已成为教育制度变迁的真正动力,但形式化教育制度的逻辑结构又必须以一定的权力结构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符码理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思想。运用符码理论解释符码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共振效应,可以揭示符码与不同层次学校文化共振的表征形式和价值指向。实现符码与学校文化的共振不仅需要共同的语言脉络,相同的频率层次以及弹性的校园文化三个要素,更需要校长的高度投入。从凝练核心文化符码到倡导平等对话理念,再到追求学校发展共同体,都需要校长的智慧和经验。校长是实现共振的启发者、引导者和助推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及半结构式访谈分析了不同阶层的语言符码与不同学科的课程符码之间的匹配情况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语言符码与课程符码的匹配是解释学生学业成绩阶层差异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优势阶层学生的学业总成绩显著高于弱势阶层学生;但成绩优势在不同学科上有差异,优势阶层掌握的“精致型符码”与语文、英语学科的“整合型课程”相匹配,并使学生学业成绩优势明显,但与数学的“集合型课程”不匹配。研究结论也说明了“符码理论”在解释不同学科学业成绩上并非笼统的普遍适用,课程符码与语言符码之间的匹配是教育再生产的关键调节器。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权力与语言、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语言层面,权力意识通过固化为一定的语言结构塑造了人们的思想,而且限制了语言运用的范围;在教育层面,教育是强加文化任意性和知识占有的手段,影响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在社会层面,语言学习活动是资本转换的过程——"融合型动机"下的语言学习主要体现了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而"工具型动机"下的语言学习主要体现了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此外,中介语现象表明了中介权力和中介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金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
从已有的有关家庭权力研究的成果看,性别平等与否是一个核心议题.首先,家庭权力是一种立体网状分布,其至少存在着婚姻、代际、个人这三个维度,家庭成员角色身份的多样性使得家庭权力领域内部形成多样且重叠/交错的权力空间;其次,由于在权力空间中的集聚点不同,占据的权力领地不同,家庭成员拥有的权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三,家庭权力性别分布的变化与整个社会一文化大背景相伴随,具有本地化和受多种机制运作控制的特征,并且由此,即使是女权的扩展,也并不一定就是纯粹的妇女的胜利.研究证实,今天中国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就总体而言,仍呈男强女弱的不平等态势,但在不同维度和权力空间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而夫妻权力已成为家庭主导性的控制权力.这表明,就实质而言,家庭权力的性别格局应是多维度的网状分布,而不是单维度的性别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一 句式辅助,读好节奏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字正腔圆,平翘舌分得很清楚。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生再读注意了五言诗“二一二式”的节奏)师:像这样自己练习摇头晃脑、有节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18.
男生学业劣势:教育平等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尚存争议,但中小学男生学习成绩偏低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对上海市闵行区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四至七年级语、数、英学科共计960份期末统考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中小学男生学习成绩偏低现象的现状,并试图从男女自身差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角度探讨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课程权力的实践逻辑及其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逻辑框架下的课程权力运作遵循经济学所设定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无论是从国家—社会—个人维度来看,还是从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维度来说,他们之间都是一种利益博弈的关系。课程权力的理性回归,旨在遵循权力运作的实践逻辑的基础上,以尊重个体权利的个人本位为原则,建立多级化的课程权力配置框架,形成高度自治的课程治理结构以及完善课程权力运作的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生釼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46-51
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教育权力在支配性结构中转变成消极的霸权或暴力。权力是社会实现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的必要形式,暴力则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教育权力保障教育世界的公共秩序和交往理性,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空间得以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平等的权力和权利。教育权力的失能和不足,造成教育中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