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词语"超常搭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语组合形式,能够带来特殊的表达效果。学术界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涉及语法、修辞、心理学、美学、语用学等方面和领域,笔者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审美效果、交际作用、语法特点、修辞特点及语境理论等项内容,从多方面阐述了"超常搭配"的功能、特点和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2.
变脸,乃中华之国粹,随着改革浪潮的日新月异,教师也应该学习这门艺术了,这主要关系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3.
邱秀琦 《师道》2005,(7):24-24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是无用的。这是不少教师和学生眼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4.
"雷峰雪和廖海智又没有交作业!"语文科代表告诉我。开学不到一个月,这两位就有十一次没交语文作业了,就算勉强交来作业,也大多是抄的,否则再简单的题也要做错,并且字迹潦草。其他科作业就不必说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5,(11):11-12
说到新学年里的新变化,一些中小学集体“变脸”就颇值得一说。学校易址、合并、新建不应是表面化的“变脸”,最终能否均衡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才是“变脸”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阿凡老师什么都好.就是表情不好。整天绷着一张苦瓜脸.好象别人借他金条还他稻草似的。于是,他得了一个绰号“老板”(即老是板着脸)。同事们都苦口婆心劝他改善面部环境,换张“甜瓜”脸,多点春天的气息。可阿凡却说:“算了吧,江山易改,表情难移。我天生就是苦瓜脸、豆腐心。”唉,真拿他没办法。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高考题年年创新,年年变脸,那么从近两年高考填空“变脸”规律来看,高考填空题的哪几张“脸”值得我们好好“端详”呢?  相似文献   

8.
“变脸”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翻脸;②戏曲表演特技,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愤怒等。我们  相似文献   

9.
秦学禄 《中国教师》2012,(22):71-73
<正>"变脸"是川剧的精髓之一,每次看到"变脸"表演,我都感到惊喜、神奇。一扭头一转身的瞬间变化出一张新的脸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那脸谱又都是那么鲜活、绚丽、夸张,真的让人忍不住地张大嘴巴睁大眼睛,期待着下一个新的惊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不可以把"变脸"的艺术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呢?当然,教育管理中的"变脸"非指脸谱的变化,而是管理方法、教育技巧的变化。在教学上,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教  相似文献   

10.
段佳一 《新作文》2011,(9):12-12
我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邬老师,因为,她会“变脸”。邬老师卷曲的头发长长的,像用水泡开了的方便面。经常戴着一副红框眼镜,很有学者的派头。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山西方言四字格的构成方式和语义特点,分析了山西方言四字格的内部差异,并从认知角度对其中的某些语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山西方言四字格在语义上具有“描述性”“形象性”和“贬义性”。在认知上集中体现了“万物是人”和“人是万物”的隐喻概念,同时转喻认知在四字格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原型理论为指导,对“族”字词范畴原型及理据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族”字词是通过隐喻、转喻等引申机制和连锁辐射等方式由原型发展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动用的实质是受转喻促动的,隐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选取名词动用的实例从隐喻、转喻的角度阐释其深层机制,旨在将认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名词动用的习得。按以转喻为主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对实例分类阐释,以转喻为主的名词动用下分八小类以揭示其转喻理据,对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分来源于转喻的隐喻映现、基于名词隐喻义的转喻和基于转喻机制的隐喻延伸三类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4.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使用一些神话词语来丰富写作艺术技巧、增强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拟从写作艺术技巧和欣赏的角度讨论他如何在《还乡》中使用由神话词语构成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形容词。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生成机制发现,英语无灵主语句主要是由于概念转隐喻的不同运作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以人代物词语作为汉语言中存在的事实,对话语的表达、理解和生成起着重要作用.以人代物词语不管是从产生方式上还是从使用效果上来看,都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本文分析了以人代物词语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并运用认知和语用的相关理论探讨其产生的理据和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进行比较,以认知语言学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s)和文化模式(cultural models)理论为依据,揭示了人体词语符号中显现的人类思维共性和文化差异性。英语和汉语中具有转义用法的人体词语的产生都是隐喻性思维和转喻性思维的结果。由于英语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模型的差异性,英汉人体词语的转义用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洗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问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