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 先修“第一課” 1946年冬天,经过宿北、鲁南战役后,蒋军沿着徐州,到連云港的陇海铁路线,摆开了八十四个旅的“一字长蛇阵”向山东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这时,我被调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工作。当时我对于前线记者工作,还不熟悉,而且志趣也不  相似文献   

2.
戴邦小传     
戴邦,1917年生,安徽天长县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拂晓报》任编辑、记者,新华社淮北分社副社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  相似文献   

3.
1947年初,蒋介石制订了"鲁南会战"计划,企图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命令"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三个军由山东淄川等地南下山东莱芜.准备南北夹击我华东野战军.  相似文献   

4.
周怡  苗艳丽 《新闻界》2006,(1):100-101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报刊是我国军队报刊中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水平最为突出的。据统计,1947年。在军中团一级的报纸就达50余种之多。这样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办报环境,华东军区的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此外.1947年2月新华社在华东野战军中建立了新华分社、支社系统。在中央级新闻媒介和地方军区内部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全军区的新闻工作在部队的“军事任务”和“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那是1942年5月,日本法西斯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掩护下,对我八路军总部历在地——太行区军民进行“铁壁合国”式反复“扫荡”,妄图一举吃掉我总部首脑机关,同时彻底摧毁我华北新华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时,报与社是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5月24日拂晓,一队三万余人的日军,以一昼夜75公里的强行军速度从武乡直逼麻田、偏城、黄泽关一带。华北新华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中枢机关正在这里。报社社长兼总分社社长何云随即命令各部门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星期一"有地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采编主任曹智一声大喊,冷不丁地将我从思索中惊了回来。解放军分社编辑部的反应速度是一流的,编辑黄明抓起电话:"快问总参,震中在哪里,需不需要报?"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8.
出塞曲(上)     
岁月匆匆,人生苦短,不觉已进入古稀之年。人到暮年,总容易回首往事,特别是每当看到或听到新疆与内地日益发达的交通信息时,40多年前进新疆的那段艰难的行程,就不禁浮现在眼前。当时我们从西安乘汽车到乌鲁木齐走了35天,今天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然而那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一,六盘山遇险 1950年初夏的一天,西北军政委员会新闻局办公室主任蓝钰通知我,新疆分社很快要成立,组织上派他去担任社长,调我去当记者,让我把办公室秘书工作很快交了,参加成立新疆分社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去新疆。当时革命队伍里自觉服从组织的风气很浓,我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调动欣然接受。经过积极准备,5月初送走分社第一批进疆干部后,我们包了一辆商车,装上为分社准备的电台、办公用具和我们一行八人的行李,于5月25日由古城西安启程赴疆。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从小就生活在平原上的缘故,我对山一直怀有浓重的神秘感。孩提时躺在坦蔼如毡的草地上,曾把天上变化万千的云彩,想象成高低远近的山峦,在幻觉中信步其间,嬉戏游玩。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渐渐广阔了,山,成了我理想中的境地。只要有机会,我总要在山里走走、看看。去年5月份,总社让我到安徽分社实习,一到合肥,我就向分社领导要求,派我去大别山采访。  相似文献   

10.
1983年8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社驻马那瓜分社向总社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下午又发出了第二条和第三条消息。开张大吉的第一天,分社发出的这三条消息,意味着新华社依靠外电编发尼加拉瓜消息的日子从此结束,意味着新华社正朝着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勇往直前。岁月流逝,转瞬已五年多。分社记者已轮换三批。马那瓜的消息源源不断地发往总社,汇集到大广播和各条专线中去由总社发往世界各地。作为马那瓜分社的第一任常驻记者,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多,经历了分社创业的艰辛阶段。回忆那难忘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感触万千。  相似文献   

11.
旧地重游往事历历如云烟老有所为周游列国忙访问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我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如约来到位于首都东北方向朝阳区小营的国务院宿舍区,造访阔别多年的老同事王殊同志。窗明几净的会客室内君子兰正在怒放,如火如荼的花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淡淡幽香。王殊同志出身行伍,是在解放前夕从华东野战军调到新华社前线分社工作的。在同行中素来保持儒雅风度,待人接物笑容可掬,出言吐语彬彬有礼,正因为他对人诚挚、宽厚、不拿架子,愿意同他接近的人比较多,也为他日后的新闻、外交、政府公关工作带来了诸多裨益。当我打开采访机准备开始之际,他起身…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为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新华社开始在海外建立分社组织。从1947年5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新华社陆续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4个分社,其中平壤分社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最后一个境外分社。1949年9月16目,中共中央宣传部致电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特派员,刘桂梁同志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5天后,新华社平壤分社成立。  相似文献   

13.
实习的日子     
在北京图书中心实习的三个月里,在分社同事的帮助下,通过参与分社的一些畅销书运作的具体环节,我对高质量的畅销书的制作流程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分社的畅销书制作从前期选题策划到宣传、编辑.发行,各个环节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严格把关每一细节,已经形成了一条标准的畅销书制作流水线。本人根据个人所闻所见所做,从选题、宣传、发行等方面来总结一下个人三个月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15.
<正>194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王牌之师———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歼敌3.2万人。孟良崮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战略转折的重大战役,为实现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地位和意义重大。一、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相似文献   

16.
我在新华社赫尔辛基分社连续工作了近8年,先后担任记者和首席记者,除了向总社发回大量文字稿之外,还向摄影部发回图片3700余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拍摄的,少量是搜集供稿。总社摄影部国际编辑室的同志说,在国外没有专职摄影记者的分社和小分社中,赫尔辛基分社的摄影报道搞得最出色,发回的图片不仅多,而且质量高,主题也选得好,很实用。赫尔辛基分社是个小分社。同在分社工作、出身摄影之家的夫人杜新,是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她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不仅喜爱摄影,而且颇有研究。我在1975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后也迷上了摄影,…  相似文献   

17.
刘人杰     
刘人杰,1936年4月生,山西平定县人。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政协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从1954年起一直在新华社工作,至今已四十二个春秋。先后在三个分社工作过,其中:1964年以前在上海分社任记者;1964年至1983年在山西分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组长、分社领导组成员;1983年被任命为青海分社副社长,1985年任代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为时三年多;1988年调回山西分社,后任副社长、党组成员,直至今年年初退休。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部队在江苏省宝应县休整,全军进行整编。我团由华东野战军11纵队33旅98团,改为华东野战军29军87师260团。我当时在二营机炮连一排一班任班长。  相似文献   

19.
四年多以前,我奉派去华沙担任新华社常驻记者。临行前,总社摄影部通知我参加派出人员摄影训练班。我心里直嘀咕,华沙分社一共只有四人:三名采编人员,一名报务员,那么多的文字报道任务,还有必不可少的资料、会计、开车、生活等各种杂务,现在再增加摄影报道,这又一个“额外负担”,能完成吗? 在结束了四年华沙分社记者的工作回到总社后,我对上述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驻外记者兼搞摄影报  相似文献   

20.
参加本期"笔谈"的三位作者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代社长周昭先、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徐光春、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康国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