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余华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对生存的深深思索,体现在《铸剑》与《鲜血梅花》两文中就是作品表现了一种很强的虚无感。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这种虚无思想的根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作品《铸剑》和余华的小说作品《鲜血梅花》都是讲述"血亲复仇"的故事。两者所塑造出来的复仇者形象在血亲复仇模式、复仇者角色的定位、复仇启蒙者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但作为当代作家的余华,在继承鲁迅创作思想的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者形象更加虚无。两个形象表现出的不同的内涵特质,背后隐藏的是创作主体的独特生命体验、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地域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4.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两个关于复仇的小说。复仇对眉间尺和阮海阔来说,是命运给他们开的一个尴尬玩笑,他们不可能完成复仇任务。两篇小说虽然最后都以复仇的完成作为结局,但复仇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眉间尺的复仇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阮海阔复仇的形式被美丽的漂泊消解,变成对复仇本质的嘲讽。眉间尺的复仇体现了鲁迅真正的启蒙叙事立场,而阮海阔的复仇则暴露了余华精神资源的缺乏带来的"伪先锋"纯情的痞性本质。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 《文教资料》2008,(31):13-15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作品<铸剑>的题目和人物形象,对作品复仇与消解的主题和鲁迅式的复仇观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铸剑>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主题的变奏.它既包含了作者对宴之敖这一形象所寄寓的理想和信念;也涉及到了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个性面对现实生存处境的演变;还表达了对人的灵魂的裂变的深刻关注.除此之外,作者对上流社会的憎恶,对愚昧落后的庸众的奴性心理意识的批判等也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8.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鲁迅的《铸剑》与古代小说《列异传》、《搜神记》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指出了《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比较了前后两者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的迥异;论述了《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推陈出新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1564—1616)作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巨匠以其脍灸人口的戏剧和诗作留传百世,而鲁迅(1891—1936)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复兴的实绩。作为各自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巨人,莎士比亚和鲁迅无论从作品的选材、思想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方面,皆有惊人的相同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色彩,本文试从《铸剑》与《哈姆莱特》的同异现象作些比较。  相似文献   

11.
鲁迅《铸剑》里的四首歌,大有深意。它既是作品表达内容的技巧,也是作品整体内容的有机部分。它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抒情性,也把作品的思想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是鲁迅研究界长期争议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希望》中“虚无”的暗影遮住了希望。其实,如果看到诗人对虚无感的自觉抗拒,以及“我”这个艺术形象审美光辉对虚无感的客观抗拒,就会发现,《野草.希望》中“虚无”的暗影并没有遮住“希望”。  相似文献   

13.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14.
《铸剑》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主题的变奏。它既包含了作者对宴之敖这一形象所寄寓的理想和信念:也涉及到了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个性面对现实生存处境的演变;还表达了对人的灵魂的裂变的深刻关注。除此之外,作者对上流社会的憎恶,对愚昧落后的庸众的奴性心理意识的批判等也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16.
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有关复仇的定论因视野范围的变化而迥异,这逐次递进的认识,指引读者走进鲁迅悲悯广博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当代元小说的杰出代表,威廉·加斯以其在元小说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在后现代派文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也和加斯一样,坚持小说自成一体.小说家需要写作技巧来表现小说中的虚构世界.他们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玩弄文字游戏、对历史或现实的情节进行戏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即余华的<鲜血梅花>和加斯的<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以探讨中美元小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