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有7只小鸡,左边3只,右边4只,请小朋友看图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上课前,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告诉这个青年教师:“你上课时,要专门找那些手举得高高的学生,因为他们回答问题很完整,很完美。”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美美地想:这么多老师听课,我一定要好好表现,说不定会得到校长和老师的表扬。所以,他站起来,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我看了图后,列出的算式是7-3-4=0。”这个年青教师一下子愣住了,  相似文献   

2.
黄子芩 《中国教师》2010,(Z1):391-391
<正>在一天作业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有两群鸟,头向着中间,一边4只,一边1只,请学生学生列出算式,因为是一年级学生,而且刚学过加法,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4+1=5的加法算式,有几个学生列出了4-1=3的减法算式,而作为教者的笔者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列加法算式的正确,列减法算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案例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的加法教学中,有位教师根据教学的主题图,出示“4只小鸟吃食,后来又飞来1只小鸟”的挂图后,遇到了这样的教学尴尬:师:谁能根据这幅图列出算式?生:4 1=5。生:1 4=5。师:哦,你们不但列出了算式,而且把结果也算了出来。计算4 1,你是怎么想的?生1:4个加1个就  相似文献   

4.
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有7只小鸡,左边3只,右边4只,请小朋友看图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相似文献   

5.
"减法应用题教学"这一课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数学活动,让一年级的学生在自编的"无数个"用"4-3=1"解决的不同现实问题中,认识减法模型,初步感悟算式模型的意义,及其概括、简洁和一般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由一幅图既可以列出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出减法算式的辨析和讨论,打破学生一图单题、一图只对应一种运算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有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最近一次新课程改革调研活动中,看到这样的一个课例: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一册《0的认识以及0的有关的加减法》,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了0的写法以及“3-3=0”以后,课本第29页下面那幅青蛙图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争议。在师生谈话活动进行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里应该是4-4=0。”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为什么?教师想了一想,明智地停下原定的教学进程,先解决这个意外出现的问题。“是4+0=4,左边是4只小青蛙,右边一只也没有,所以左右合起来就是4+0=4。”“不对,是4-0=4,左边是4只小青蛙,右边一只也没有,…  相似文献   

7.
在一年级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各个数和整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如在教学第一册得数是5的加法时,教师贴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回答:原来有4只兔子在吃草,又跑来了一只兔子,一共是5只兔子。列成算式是4+1=5,算式中的4表示原来的4只兔子,1表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段这是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儿童公园中的活动情境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伴随着精彩的画面的呈现,老师提问:“谁能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出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相当高。生①:“坐在草地上的有几个人?算式是3+2+4+3=12。”生②:“开赛车的有几个人?算式是2+2+2+2=8。”生③:“放气球的有几个人?算式是1+2=3。”生④:“划船的有几个人?算式是4+3+3=10。”教师点击一下鼠标,学生的答案就显示在屏幕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得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评价;当学…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的内容 ,包括教科书第5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50 -51页的“想想做做”的第1 -6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能根据一幅图同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的基础上 ,通过一图四式组织教学的。从联系场景图计算结果 ,到自己看图列出相应的一组算式 ,逐步体会、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按照新课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所提出的要求 ,本节课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  相似文献   

10.
案例“十几减9”的教学片断。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兔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所以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生3:15-10=5,5 1=6。生4:15-5=10,10-4=6。生5:因为9 6=15,所以15-9=6。4.尝试练习。13-917-9在独立计算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和交流,并有意识指名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说算法。师:13-9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一年级上64页~65页。片断一:情境感知,初识加法师:昨天,我们根据这幅主题图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现在,请你根据这幅主题图提一些求“谁和谁一共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生:苹果和梨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师:能列出算式吗?生:4+5=9。(师板书:4+5=9)师:算式中的“5”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生:5”代表有5个苹果,4”代表有4个梨。师: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生:松鼠和蝴蝶一共有几只?师:这个问题是用加法解决的吗?生:(齐)是。师:还有其他问题吗?生:荷叶上有几只青蛙?跳下水的有几只?一共有几只青…  相似文献   

12.
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我们经常看到下面这种类型的试题:“马虎做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的6当成了9,把减数个位的3当成了5,结果得217,正确答案是多少?”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通过试算或胡拼硬凑,有些则采取列算式计算的方法,先把错误的算式292-75=217 找出来,然后再由题意还原列出原来的算式:262-73=189。若题中给出的数据是多位数,求解时就非常费时和麻烦,稍不注意,就会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而致  相似文献   

13.
[教学回放]"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我依照教参所提示的内容进行预案设计,在例题的教学中我只设计了看图说图意,从已知条件(岸边的3个孩子和水中游泳的5个孩子)引出算式:3+5=8、5+3=8、8-3=5、8-5=3。在观察图意之后,我又预计到了学生可能会发现有3个女孩和5个男孩,再列出同样的算式。在教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5~26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第一层次:用眼看一看1.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系列关于“3-1=2”的现实生活实例:3只燕子飞走了1只,还剩2只;3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2辆;3只小鸭游走了1只,还剩2只;3朵小红花,划掉了1朵,还剩2朵……2.学生观察,说一说看到的现象。3.明确“飞走、开走、游走、划掉”等现象,都表示物体原有的数量减少了。4.教师指出:像这些现象在数学上都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列式为:3-1=2。5.教师说明:3表示原来有的个数,1表示减少的个数,2表示剩下的个数。第二层次:动口读一读1.教师…  相似文献   

15.
不必暗示 有位老师教学求组合图形的周长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板演:求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一位学生开始列出的算式是:4×4—4×3.14÷2,老师发现后,走到学生身边,用手指沿图形的周长指划了一圈,暗示学生将“-”号改成了“+”号,将乘数“4”改成“3”,这题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笔者以为,教师的这种有意暗示是教学的一大失误。学生开始出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第六册“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中例3关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把这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一性质及相应的速算法可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教学。[直观感知]教师用灯片或绒板出示一幅图,图意是老师有10朵小红花奖给小朋友,第一次奖2朵,第二次奖5朵,还剩多少朵?要求学生看图列出两个算式: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下面的算式中填上“+”“-”“×”“÷”或(),使这个算式成立。1 2 3 4=1解法一等号左边的第一个数是1,因为1×1=1, 1÷1=1, 1+0=1, 1-0=1。这就可以推算出,剩下的三个数2, 3, 4所组成的算式的结果只要是1或0,就可以得到答案了。经过试算,2, 3, 4可以组成结果是1的算式:2+3-4=1,而2, 3, 4无法组成结果为0的算式。由此可得1×(2+3-4)=1,  相似文献   

18.
教"得数是0的减法",教师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直观讲解.(1)灯片出示3只害虫,接着映出一只青蛙捕食了这3只害虫.然后问:银幕上还有几只害虫?(一只也没有了.)怎么列式?(3-3=0)(2)指导学生看课本P.14插图,启发学生讲述:兰兰手里有2个气球,放走了2个,手里还有几个气球?(一个也没有,列成算式是2-2=0)(3)贴出4条金鱼图片,然后取走4条金鱼图片.启发学生据情叙述:胡伟同学有4条金鱼,送给同学4条金鱼,他还剩下几条金鱼?(一条也没有剩,算式是4-4=  相似文献   

19.
口算复习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教法。有一位教师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为了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口算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他先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8、9、10十个数字,然后按本节课所要求复习的内容在其中一个数字下面作个记号(划一条横线或画个圈均可),如在“1”下面划一条横线:“1”,学生则按照得数是1的算式口算:2-1=1,3-2=1,4-3=1,5-4=1,6-5=1,7-6=1,8-7=1,  相似文献   

20.
〔教材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四册P88 -89内容。教材分析〕数学苏教版第四册数学教材“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中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材编排与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样 ,都是先从一幅情境图编出三道应用题 ,列出三道算式 ,再观察、比较得出关系式。教学结构的相同有利于学生的迁移推理。笔者认为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学的 ,学生已经具有了类似的推理经验和方法 ,同时 ,学生在学习减法验算时 ,已经初步认识了“差 +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