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宏 《现代语文》2008,(6):59-60
包括停顿、沉默在内的默语既是一种常见的交际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必须依赖语境而生存,语境对默语修辞有制约、阐释和评判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和困惑:经过了知识梳理和归纳;也经过了一定量典型问题的剖析和习题训练以及专题复习的拓宽加深,满以为自己会在解题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然而事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或数学水平甚至出现停顿及倒退的现象,让人困惑之余,抱怨不迭。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许多地方都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标语,其实,这是讲不通的。“重于泰山”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多指人死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时也指责任重大。“安全”既不是指人死的意义,也不是指责任,怎么能“重于泰山”呢?还不如干脆说成“安全第一”,显得更简洁,更容易理解,更能够警醒人。  相似文献   

4.
汉语不是从来就有标点的,古人读书往往需要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来断句或作语气停顿。元黄绍公《韵会举要》言:“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末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读,音d6u)。"清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也说:"凡有起词、语词  相似文献   

5.
节短:一种容易被误解的文言修辞法周照明白话文中表示否定一般都要用"不",而文言文表示否定有时却不用"不"。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急例》说:"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有以'敢'...  相似文献   

6.
点号使用最复杂的是分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分号是“用在分句之间表示大于逗号而小于句号的停顿”,这是前提认识,在这个前提下,分号的用法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一类是非并列分句间的停顿。多重复句,第一重是并列关系,这第一重的停顿用分号,这是没有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并列关系有多重,多重的并列关系意思又不在同一个层面,大的并列关系宜用句号,以区分层次。如: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就说被扒掉了;不对,自己不当心,照样挨骂。就说做好事救济了别人;不对,自己都要别人…  相似文献   

7.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是文章的齿轮和螺丝钉,它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郭沫若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外,还有许多独特的作用.本文从节奏、情感、跳脱三个方面探讨标点符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杰夫致富术     
某天,正在劈柴的美国人杰夫和哥哥捡到一个篮球,一时兴起的哥哥说:"如果你能用斧头将篮球劈成两半,我就给你五美元。"闻听此语,杰夫立刻答应。他想,一堆木柴都能很快劈完,何况一个小小的篮球?这赌注应该下。想不到杰夫一斧头下去不但没有劈开篮球,还被反弹起来的篮球击昏。从那时起杰夫意识到,赚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有时还会遇到风险。  相似文献   

9.
语顿,指的是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短时间的停顿。它不是生理上的自然停顿,而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口语修辞。语顿以听觉上的时间差,获得思维上的语义差,出乎意料之外,人乎情理之中。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如能恰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在《语韵》中强调:"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由自身的教学经验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教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总喜欢喋喋不休的说教。说的教师口干舌燥,说的学生低下了头,但效果未必就好。说的了一时,说不了一世,只有学生自己内心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改正。也就是说,教师的说教有时不如学生的自省。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认识别人的叫机智,能够认识自己的才叫高明。自省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是要求进步的表现。学生通过自省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相似文献   

12.
周玲琴 《考试周刊》2014,(14):60-60
<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这样理解:记性再好的人也没有多做作业的人记得更牢固。所以许多老师提倡多写多练,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如:抄词语、看拼音写词语等练习。想到我第一年上班的情景,那时我很"卖力",每天5点后才回家,学生默写差,于是默了再默再默再默……期末时,学生成绩却和其他班的学生没有多少分别。我开始思索"题海"是否应真正成为学生"生存"的出路?题海可以理解为无数的题目,就像海洋那样无边无际,做也做不完。生存则主要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总结六年的工作经验,我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注重文本、题型等的解读,不让低年级学生在"题海"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13.
常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团结一心的集体,其利断金。孙子也说过:"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说,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能取胜。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而要想把事业做精彩,做到极致就需要集体的智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送给人鱼吃,不如教给人捕鱼的技术,有了捕鱼的技术可以自己捕鱼吃。教学也是这样,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了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在浩  相似文献   

15.
詹静  何衍学 《学语文》2014,(2):60-61
正这里只说顿号和冒号。一、顿号用法: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关键词:内部;并列。说明:1.句子,指单句。2.词语,指词和语———短语(通常由两三个词组成。多了,就变成"长语"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培养学生的语音感所谓语音感就是对语言的停顿、重音、色彩、语调、语势的敏感程度。说话时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的差别。培养学生对语音停顿的敏感,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语感的重要一环。如大家听熟悉的“某师收徒的启事”,无金银/也要,无钱物/也要,无米面/也要,无鸡鸭/也要。(什么都没有,他也愿意收留为徒)另一种停顿是:无金/银也要,无钱/物也要,无米/面也要,无鸡/鸭也要。(什么都要;只要有一样,就可收留为徒。)停顿不同,意思大相径庭。又如古文中“今齐地/方千里”,不可读成“今齐地方/千里”。停顿错了,就与文意有悖。高考语文试卷也有这类考题: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这道题就是通过考查学生对语音停顿的灵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感情也有差异。如高考语文试题: “你为什么打他?”(应该打的是我。) “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逻辑重音不同,语义也不同。除了逻辑重音以外,还有感情重音,如《我的自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卓有建树的,无不注重先立志。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为了立志奋发,献身事业,他们都善于用古今中外的名言睿语来激励、鞭策自己。而这些名言睿语,大都富于哲理,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有时一句良言铭刻在心,终身受益。名言睿语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座右铭、箴言、格言、警句,等等。这些名  相似文献   

18.
小波的概念     
最早听人说王小波,得知那 是一个因沉默而出名的人。 当时就很纳闷,出名之人不 鲜,但独以此法出名居奇。后来才 知道,小波还是晚节不保,说漏了 嘴,并继续说下去,而且还写,这 才出名的。 再后来就更觉得自己孤陋寡 闻了,沉默出名的其中有哑默-- 上世纪60年代先驱诗人。看一篇悼 友散文知道的。至于哑默的名声 最后是不是如名字那样喑哑默 默,我是不知道的了。 看的第一本王小波作品是  相似文献   

19.
青春语录     
《初中生之友》2014,(1):54-54
很多人总是很不满足,说我为什么不如那个人好,我为什么挣的钱不如那个人多,这样的心态可能会导致自己越来越浮躁,也不会让自己觉得幸福。——李彦宏  相似文献   

20.
茶在英国     
北方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那时,我有位澳大利亚朋友--著名男高音纳尔逊·伊灵沃茨。退休后,他在斯坦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