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对沙俄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尖锐批判,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但他的妇女观与农奴制息息相关,充满着矛盾与悖论。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妇女观与女性文学形象、男性霸权主体话语与女性反叛形象话语的双重悖反。托氏文本话语作家主体的“卧室理论”,实为“狼对小羊的真理”;女性形象反叛“卧室理论”的语义特征,实为“主体间性”的视界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 1 40多年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败得失 ,并对“由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提出新解。  相似文献   

3.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说“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期,沙俄强占了中国七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叙述和史实显然不合。  相似文献   

4.
课本有关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前后矛盾。课本第83页在表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时写道:“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据此可知,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因此,课本第84页在表述1861年改革的影响时写道:“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课本第100页写道:“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5.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为我们刻划了几个栩栩如生的地主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互相补充,以巨大的讽刺力量揭开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帷幕,在我们面前露出了一个骷髅般的鬼蜮世界,而且敲响了农奴制必然灭亡的丧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谓“死魂灵”一是点明这部书要讲的是地主乞乞可夫搞投机买卖,购买死魂灵(死农奴)的故事;二是暗示出他所刻化的形象都是行尸走肉,都是生而犹死的“死魂灵”。这是就其共性而言。但是,果戈理笔下的这些地主的形象并非一模一样,“死魂灵”的特征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来的。 在果戈理所刻划的几个地主形象中,有一类是消费者的典型。他们或者无所事事,坐吃山空,或者狂欢乱赌,肆意挥霍,总之是过着自甘堕落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臭名昭著的“农奴制改革”给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带来虚幻希望的同时,给极度贫困的俄国农民又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大量农奴制的残余,日甚一日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引起了俄国现实关系的剧变。俄国解放运动正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身陷囹圄始终以满腔热忱关注俄国命运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新人  相似文献   

8.
农奴制改革与《父与子》创作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新旧历史阶段交替,俄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革,处于何去何从的大转折时期。围绕如何看待农奴制改革的重大原则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贵族自由主义者壁垒分明,针锋相对,唇枪舌战,激烈较量。原为昔日反封建同盟军的自由主义派,完全站到沙皇专制制度一边,极力为农奴制改革涂脂抹粉,沦为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解放运动的敌人。革命民主主义派则高举反农奴制的旗帜,愤怒抨击农奴制改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为只有农民革命才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土地和自由,为  相似文献   

9.
农奴制和奴隶制既具有双向先后相继关系,又具有并行产生发展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农奴制生产关系.可以把马克思的“概述”表述为东方农奴制,古希腊罗马奴隶制,西欧中世纪农奴制和贤本主义雇佣奴隶制.农奴制具有世界范围的空间广泛性和时间长期性,而奴隶制只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重新审视奴隶制和农奴制二者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死魂灵》是果戈理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集中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下地主的寄生生活,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地主形象,并通过“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讽刺手法再现俄国地主的性格特征,表现了果戈理对农奴的刻画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由17个文件构成的《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宣布废除俄国的农奴制,给农奴以人身自由。对俄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1956~2000年的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多称之为“1861年改革”.仅偶尔用“废除农奴制”来概括和反映。  相似文献   

12.
1861年实施的农奴制改革,揭开了俄国社会“大改革”的序幕。“大改革”全面影响了俄国的社会生活,涵盖司法、中央和地方行政、教育,经济体制诸多方面。然而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后,其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取消和修改了“大改革”的诸多政策,使俄国进入“反改革”时期。“反改革”时期俄国政策及其对俄国社会在行政、司法管理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展现“反改革”时期客观真实的俄国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是俄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妇女典型之一。凡是读过这部著作的人,无不为安娜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所感动。但是由于安娜的内心世界极其复杂和评论者的见仁见智,历来对安娜的分析和评论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这与评论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我国评论《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伟大作品的文章中,关于安娜这个人物的评论可以说已经逐步地趋于一致或接近,这就是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农奴制继续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形成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安娜这一形象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要进一步考察,就不能不看到,在安娜的具体分析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拨高的倾向。一些文章认为安娜是当时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与贵族社会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先进妇女的典型。她看透了剥削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看透了上流社会的伪善和无耻,因而毅然决然地和她所熟悉的贵族阶级社会决裂。有的文章甚至说,安娜是一个从贵族的营垒中被资产阶级拉出去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皇庄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室庄园,清代畿辅皇庄是封建庄园的一个典型。皇庄的土地经营方式为农奴制与租佃制并存;拥有管理皇室事务全权的机构内务府,采用“更名顶替当差”、“征输考成”等手段对皇庄实行管理;皇庄的生产结构为以粮为主、兼顾其它的传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5.
线索农奴制度的废除和 1861年改革。原因外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内因:俄国资本主义有缓慢的发展,农奴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俄国农奴制度已经危机四伏(农奴的处境日益恶化,生活极端困苦,农民运动发展起来)。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农民要交付高额赎金,才能得到少量份地。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5日,达赖集团的《西藏之页》发表题为《中共所谓“旧西藏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纯属虚构》的文章,声称1949年以前的“西藏既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也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社会”。文章把旧西藏描绘成一种自给自足、佃农相当富裕、没有饥荒和很少乞丐、法治公平的社会,甚至认为旧西藏是一个比今天中国“更加文明的社会”。达赖集团大张旗鼓地为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社会叫好,这样熟悉的谎言、谬论已不是第一次,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98页:《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一节中,将俄国同英法相提并论,共同称为资本主义列强,欠妥。因为,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主要在18世纪;在中亚扩张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才吞并该地区。对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占领则是通过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则是1853年至1856年初。由此可见,俄国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主要在1861年前。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课本第83页“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第…  相似文献   

18.
1.在农奴制及其一切中,他只看到死亡…… 在俄国文学史上,对农奴制及其产生和赖以生存的一切,与谢德林抱有同样恶感的作家并不只他一个。至少屠格涅夫的“汉尼拔誓言”能等同于谢德林。但谢德林虽没立过类似的誓言,却并不妨碍他把俄国社会中的这个毒瘤描写得比别人更恶毒。这既缘于他生活中自少年起对农奴制日积月累的憎恨,也导因于思想认识比屠格涅夫等作家激进得多的谢德林对这一日益公开尖锐化的问题的更深刻的认识。在童年的谢德林眼里,农奴制的印象是这样被定格的:“我是在农奴制的环境中长大的,我吃的是农奴奶娘的奶,由农奴保姆带大,一个有文化的农奴教我识字。我亲眼看到这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奴隶生活中一切可怕的景象”“我看  相似文献   

19.
刘晴 《职教论坛》2023,(3):24-30
职业教育形象是社会大众在感知、接受、体验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时,对职业教育的存在、表现及运行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表现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这一命题,有着理论观照现实的“语境”:关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其所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能其所能”,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成其所成”。作为典型的关系型范畴,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主观构建要从“他者”的视角,超越“内涵建设”,把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内在规律;要透过“文化间性”,遵循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文化逻辑;要专注“社会互动”,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0.
14世纪以前俄罗斯人没有姓.“姓氏”一词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引进俄语的.但当时只是贵族的特权,贫民百姓不能使用姓。直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特别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普通民众才获得姓氏。俄罗斯人姓氏起源各种各样。不胜枚举。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