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与现代产业结构需要匹配,在紧贴市场、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独具特色。本文从发展方向定位、提升教学品质、培育产学合作人才、链接产业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等方面,研究对大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台湾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台湾教育当局为适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的需要,决定展开较全面的教育改革。其构想是: 1.调整人才培育构架。在人才培育上应兼顾正规及推广教育。就正规教育而言,首先必须提高大专学生的人数,其次应以学术角度规划未来的大学教育。 2.扩充技职教育。目前,影响技职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制不够弹性化;课程缺乏理论  相似文献   

3.
造成今日温州产业窘迫现状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支撑的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困境;二是代表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迟迟未见发展。而后者显然是问题的根本。温州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对较差,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温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技术后进地区“后发优势”,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尤其要重视在产业规划、人才储备、技术研发、金融支持等诸多制度层面作出有力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学术资本主义的观点整理讨论当前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的取向与主要措施。首先,本文讨论了近代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之角色与功能的改变;其次,对于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概念的演变做了扼要的整理与讨论,以及就学术资本主义在高等教育机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讨论;接着从学术资本主义的立场讨论影响当前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的因素;最后,从学术资本主义的观点,讨论了当前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主要政策。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了动态吻合,保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二是建教合作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合适的技术人才.三是定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证照制度为产业升级提供多种层次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王学风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随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演进。进入90年代,台湾经济第三次转型,开始了科技制约产业目标新阶段,为满足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台湾当局不遗余力地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调整。90年代伊始,就成...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产业的软实力构成出发,分析了邯郸太极拳文化产业软实力的基本现状,就现状问题,从围绕拳艺创新,培育拳艺文化的引导力;开发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创新力;加强产业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加强精英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提高产业核心动力;促进多领域产业融入、合作、开发,推动产业模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邯郸太极拳文化产业软实力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分析海峡两岸讯息产业中集成电路设计发展现状,介绍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技术,指出RFIC设计人才培育的方法和培育的具体内容,并提出3个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6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技职学校配合各阶段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转型与发展,以培育台湾建设所需人才。进入21世纪,技职学校的功能更需要配合产业全球化,促使台湾经济发展再创高峰,本首先从竞争环境切入,指出技职学校在新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其次从技职教育发展的背景,提出技职学校的期许专案,最后从企业经营策略的角度,提出技职学校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增大,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人才要素方面还存在数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短板,不能适应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模式的缺位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根据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提出文化创意人才的“双螺旋”培育模式,以内容型和技术型人才“双向培育”与“横向耦合”为重点,加强“双螺旋”人才培育模式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11.
高技能人才是我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省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并且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为满足未来我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合理预测我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聚集和培育高技能人才,找到一条适合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9月26日在京召开。黄菊会见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代表。本届共有2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30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00家单位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讲话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共和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纺织服装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服装创意产业需要确立创意产业在行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营造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因素,培育创意人才。尤其是依托纺织服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机制,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学科体系建设,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结合和项目成果的转化,努力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纺织服装支柱产业水平,为其培育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与韩国是亚太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功且制度完善的代表,其改革发展主要和经济的转型及产业的需求有关。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型态,产业重心由劳动密集型、低产值、高能耗转向知识密集型、高产值、低能耗的精密工业发展。在社会需要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之下,台湾与韩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向上迁移发展成为大众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至今已形成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沙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的集群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市场前景、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品牌与竞争力等方面综合考量,长沙高新技术园区应选择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培育力度,这对引领湖南工业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倪建宏 《知识文库》2022,(21):118-120
<正>产教融合即职业院校结合所设专业,全面推进专业产业发展,将产业和教学充分结合,彼此支持与促进,进而将学校打造成集科学研究、人才培育、科研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构建学校和企业相互融合的办学模式,属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非常受关注的内容。职业教育的发展,专业化人才的培育均和教师专业技能息息相关,若教师专业技能不足,行业经验缺乏,在对接与适应现下技术变革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均是较大的挑战。近两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提高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师资队伍技能水平的相关文件材料,包括《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培育现代产业后备军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但目前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应在办学主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技职教育的目的在配合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产业界所需的技术人才.文章以次级数据方法来收集相关数据,使用台湾相关出版统计资料及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出版的台湾连锁店年鉴数据,进行数据收集、汇整分析与推论.研究结果发现:(一)台湾连锁服务业的总店数几乎呈年正增长趋势.(二)综合零售类、一般零售类与餐饮服务类总店数几乎每年均在成长,尤其餐饮服务类总店数是连锁服务业四大业态类别中店数最多的,这些类别的产业人才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餐饮服务业人才.台湾高等技职校院应调整或增设相关系科,或调整课程规划,增开相关课程,尤其是餐饮相关科系的课程规划,更应审慎及完整地规划.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较早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家,也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较为成功的国家。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高校培育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技术发源地、技术人才输出基地,推动产学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台湾在面对高等教育供过于求、产业结构转型、少子化及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制度改革,希冀通过改革高校治理结构,发展多元自主的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多元培育的机制,加强国际化以培养具备竞争力的未来人才.其在改革的组织运作中,体现了政府主导和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在中国大陆建设创新型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审视台湾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启示我们应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进行协同式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以形成强大的人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